疫情期间,海淀区海淀镇结合本地非遗特色、居民意愿,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开展以我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云赏非遗 匠心传艺”非遗进社区系列活动,通过开展香包、京剧脸谱、皮影、折扇、油纸伞等八项拥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制作活动,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领略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5月31日至6月21日,活动采取线上形式开展,通过非遗传承人的讲解与作品展示,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到线上活动中来,在社区里掀起了一场中华传统文化学习高潮。
端午节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条凝结着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通过非遗传承人为大家讲述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故事,重温端午节吃粽子、挂荷包、拴五色丝线等风俗习惯,并与老师一起缝制香包让居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浓郁文化气息和特有韵味,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丰富了社区居民的居家生活,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与情感。
为了丰富社区居民儿童文化生活,减少儿童居家学习压力,同时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到来。6月1日下午14:30在《说唱脸谱》的歌声中非遗老师带大家走进中国国粹的殿堂。老师详细地介绍了不同颜色脸谱所代表的含义及代表人物。居民不仅感受到脸谱绘制的快乐,还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扇面绘画的历史悠久。据记载自北宋,甚至更远,纸扇传入中国。扇面画的诞生,是作为扇的装饰。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扇子成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物件,它蕴涵着中华智慧,凝聚着传统工艺精湛技术,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中国扇文化。本次活动中,居民通过绘画减少了疫情居家带来的压力,调动了整个社区居家自学的积极性,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加深入社区。
中国皮影戏已约有一千年的历史。据说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皮影戏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近年来由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冲击,观众和演出市场日益减少,许多皮影戏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与保护。此次活动让社区居民了解皮影、制作皮影、感受皮影表演,为保护皮影戏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京兔儿爷泥塑(北京兔儿爷)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也是北京的吉祥物,传说有消灾避难保平安的寓意,它不仅仅是北京传统手工艺品,更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代表着老北京特有的文化和城市记忆。本次活动中许多社区居民都表示出对兔爷的特殊感情,讲述了许多童年的故事,通过回忆往事让许多居民再次找到了童年的乐趣。
纸浆画是用纸浆做成的雕塑,是在古法造纸基础上的二次艺术创作,我们邀请了专业非遗老师为居民们带来了可爱的冰墩墩。通过本次活动让社区居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了解了更多的冬奥故事,让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知识与运动碰撞,既带动居民热爱文化,同时也鼓励他们参与运动。
中国制伞历史悠久,最早的伞由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它有着千年历史的传承,兼具美观与实用价值,其古朴经典和朴雅天成的形象,在现代社会中更具美感。此次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了传统匠心文化,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民族情怀。大家撑起的油纸伞,不仅仅是一次传统文化洗礼,更是撑起了传承的希望,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
海淀镇为居民们量身定制的活动获得了居民的高度认可,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到了活动中。同时,居民们通过此次系列活动,从知识上、精神上、心情上都得到了提升,切实感受到非遗项目蕴含的思想智慧、人文精神,在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使社区更加有活力,使居民邻里之间更加团结友爱,在面对疫情带来的压力时更多的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对居民的关怀。
(责任编辑:王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