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朝阳文明网
时间:2017-05-23萧太后河畔最知名的花会,东坝曾是运河边上的商贸古镇,孙河有个千年古村……这些你都知道吗?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这些朝阳曾经的历史不仅新北京人不知道,就连许多当地的年轻人也知之甚少。
为进一步厚植区域文化底蕴,发掘朝阳历史文脉,2017年,区文化委启动了多个历史文脉发掘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利用等研究课题,为日新月异中的朝阳留住乡愁、留住记忆。
重点课题“抢救”朝阳历史文脉
结合萧太后河河道治理、孙河湿地公园建设,2017年,朝阳区启动了孙河古镇、萧太后河、坝河、朝阳门石道等四个课题研究,并根据课题需要,委托中国社科院、中央人民大学等的专家进行专项研究。
2017年4月,《孙河古镇历史民俗资源保护与传承研究》《坝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含东坝古镇)》《萧太后河流域民俗文化保护与利用研究》《朝阳门石道历史民俗研究》四个课题相继开题。
“调研中,我们发现坝河沿线历史文脉流失严重,许多当地人都不知本乡(村)的历史,历史文脉的发掘与留存工作很紧迫。”负责坝河课题研究的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张青仁感慨地说,“这次课题也是一次抢救性的区域文脉发掘与梳理。”
调研中,专家发现,这些城郊变城区的街乡有着深深的乡土文化印记,在民众心态、价值信仰等方面与“城里”的市井文化、宫廷文化迥然有别。“我们特别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在梳理文脉的同时,在萧太后河沿线民俗文化的保护、利用及其在公共文化空间的展示等方面拿出可行性建议、意见。”萧太后河课题负责人龚浩群说。
据介绍,这四个重点课题成果包含专题报告,民俗故事集,照片、录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及写作过程中收集到的论文、口述等其他文字资料。除萧太后课题预计于6月10日结题外,其余课题将在9月10日前结题。
全面摸底“加码”文化资源保护
漕运文化、奥运文化、使馆文化、工业文化……朝阳区蕴含着多种文化元素,2017年朝阳区还面向全区各街乡进行全面调研,开展历史文脉发掘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利用研究工作。
“我们的课题组将走遍43个街乡,对每个街乡的特色历史文化与变迁、历史文化古迹与文物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区域风貌变化等进行系统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区文物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同时还会收集基层对区域历史文化保护的需求与建议,强化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与此同时,朝阳区还积极指导街乡普遍开展本辖区历史文脉研究工作,面向43个街乡征集研究课题,不仅提供专家资源,还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
《三间房历史文脉研究》《通惠河-八里桥历史风貌变迁》《崔各庄乡奶西村碧霞元君祠与奶子房花会的研究与规划发展》……前期,区文化委收集到了43个街乡57个课题申请。目前,经过综合评审,37个研究课题通过审核,并将于年底结题。
创建“朝阳往事”地方文献数据库
近年来,朝阳区历史文脉研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继出版了《温榆水经》《朝阳门外》《高碑店古村落调研》《国东贞石——朝阳区石刻托片选粹》等十余部河史、乡志、村情等研究成果。
区图书馆馆长李凯介绍,图书馆2017年将进一步开展朝阳区老工业资料征集,并引入专业力量,进行朝阳区工业发展历史脉络梳理,以期全面反映朝阳在北京乃至全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地位。
区图书馆汇聚了近年来我区历史文脉发掘的研究成果。“今年,我们将创建‘朝阳往事’数据库架,形成一个系统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网罗朝阳历史故事,展示朝阳文化底蕴。”李凯说。(朝阳报)
(责任编辑:昝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