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都文明网
时间:2017-11-0811月7日,由北京市教委主办、东城区教委承办的2017年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区校行活动在北京市第五十中学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聚焦课堂主渠道 浸润核心价值观”。全市各区教委德育主管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中小学校德育干部共36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市教委委员冯洪荣出席活动并讲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王礼新等专家出席活动。
活动分为成果展示、课程展示、大会交流三个环节。在成果展示环节中,东城区通过42块展板展示了近年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课程渗透、全面育人、科研引领等路径,在未成年人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在课程展示环节,板厂小学和五十中学的教师同步展示了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语文、地理、历史、体育和班会等7节公开课。在大会交流环节,东城区教委介绍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课堂育人主阵地、拓宽课程育人主渠道的经验和做法。板厂小学交流了学校通过课程育人的典型经验。五十中学的校长及教师、学生、家长、校友代表进行访谈式交流,展示了学校教育教学融合、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成效。
冯洪荣委员做了重要讲话,他对东城区中小学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各学科教师育人能力。把“四个引路人”作为职业使命和目标,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二是深入挖掘学科育人内涵,寻找新的生长点。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针对不同学科特点,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和育人生长点,引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是推动课程体系构建的精品化、特色化。结合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统筹规划课程资源,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三级课程,构建一批有深度、有特色、有实效的精品德育课程体系。四是大力推动德育课程在各学段间的贯通融合。利用好课程育人主渠道和课堂育人主阵地,进一步深入探索学段衔接、学科融合的育人体系,推动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
近年来,北京市教委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历届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依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于长效机制建设,深入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确立党组织在中小学校的核心地位,印发《关于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强化领导体系;研究制定《北京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维度四学段目标体系》,在四个学段,从三个维度分别提出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构建目标体系;出台《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修订版)》,建设课程体系;在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开展具有首都特色的系列活动,形成活动体系;下发《北京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106—2020年)》,开展“重家教 树家风 传美德 共育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协同育人体系。二是抓实行为规范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依据教育部《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2016年修订)》;以落实《守则》和《规范》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印发《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每年春秋季开学第一个月,中小学集中开展“学规范 正行为养习惯”主题教育和宣传活动。三是强化实践育人,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社会大课堂建设,建立服务学生成长需求的社会教育资源群,目前资源单位已达1000余家;开展优秀少儿影片及连环画进校园工作,为中小学生推送了700部优秀少儿影片,为小学配发了654种541万册涵盖红色经典、传统文化等类别的连环画;开展“四个一”活动,三年来共组织106万人次中小学生参与活动;开展“博物馆之春”“跟着专家去游学”“环首都游学圈”,学农、游学、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目前,北京市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机制建设上不断完善和创新,初步建立横向贯通、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形成市级引领、各区推动、学校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