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名家聚西城 文化惠百姓 全堂八角鼓在天桥剧场连演三场

来源:北京西城报

时间:2017-12-18

  12月10日至12日,由西城区文化委主办,区非遗保护中心、北京集贤弘艺文化中心承办的《全堂八角鼓》演出在北京天桥剧场连演三场,取得圆满成功。

  “全堂八角鼓”是北京独有的综合性的曲艺形式,充分彰显我区的深厚文化底蕴,是近三个世纪以来北京雅文化的代表和北京悠久历史文化的缩影。由于社会的变革及历史原因,此种演出形式绝迹舞台多年。“全堂八角鼓”中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单弦岔曲、联珠快书、相声、古彩戏法、双簧、空竹等,这一形式的恢复,不仅是非遗传承具象化、系统化的重要环节,也是非遗传承生态的再造。

  首场老艺术家专场,突出一个“淳”字。全堂八角鼓的重点是保护。首场演出保留了全堂八角鼓的基本原貌。从恢复原汁原味的“全堂八角鼓”的角度,老艺术家是曾经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对挖掘、整理和恢复“全堂八角鼓”最有发言权,他们的演绎也最淳厚。张博、佀童强等9位的十不闲《发四喜》拉开了演出的总序幕。章学楷、刘春爱、刘秀梅、孟昭宜、田学明等名家把全堂八角鼓中各重要曲种演绎得淳厚多姿,回味绵长。徐德亮、王玥波等跨曲种加盟,让连珠快书更富感染力。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先生给观众带来惊喜,他那立体评书二维三维的时空切换,让人们领略了评书巨匠的风范。群曲《共筑中国梦》,唱响了新时代人民的共同心声。

  第二场师徒专场,突出一个“传”字。全堂八角鼓的关键在传承。曲艺名家赵玉明、张秋苹、籍薇、张蕴华、李金斗、赵凤兰、刘禹等名家列阵,带着他们的爱徒共同表演,展现了曲艺的传承发展脉络。第三场是南北交流,突出一个“新”字。全堂八角鼓的出路在创新。这个“新”是出新、革新、创新。南北交流专场展现了南北不同地域、不同语系、不同曲种间的交流与辉映。

  三天的演出,让人们领略了我区对《全堂八角鼓》的保护之成果,给北京及至京津冀的老中青曲艺迷,特别是大学生曲艺迷们带来了良好的艺术享受。广大观众走进天桥剧场,或击节共赏、或齐声唱和,或微信转播、或网上热谈,一时手机刷屏,粉丝欢腾,形成了京城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把《全堂八角鼓》这个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了崭新的高度。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对“全堂八角鼓”这一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成果的全面检阅,是对曲艺艺术创作作品、创新形式的扎实实践,更是对迈进新时代、唱响中国梦的有效动员。三场演出定位不同,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给观众带来了近年不多见的曲艺视听盛宴。

  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演出,充分利用《全堂八角鼓》这个有着老北京特别是西城雅文化的古韵京腔,形成亮丽风景。主办方、承办方和艺术家们以实际行动,在新时代自觉担当新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责任编辑:常丽阳)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