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兴区文明办
时间:2018-09-19岁月的跌宕起伏,抹不去大兴区长子营镇赤鲁人对历史的记忆,纵览赤鲁历史的画卷,感受赤鲁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衣不果腹到现在的丰衣足食,从破屋烂房到宽敞明亮砖瓦房,从老人无依无靠到颐养天年居家养老……赤鲁人正在享受着新农村变化带来的幸福生活。
一部村史留乡愁
记忆中的深水井,家门口的碾子和磨盘,走进赤鲁村乡情村史馆,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在赤鲁村村官杨晨的讲解下,一个赤鲁村旧时农家小院的缩影展现在眼前,各种带有时代标记的老物件呈现出赤鲁村的动人过往。
耕作的农具、黑白电视机、脚踏缝纫机、煤油灯……村史馆里面存放着村民自发捐赠的150多件“上了岁数的宝贝”。石磨盘、木头播种机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电视机、缝纫机诉说着村民对生活的热爱。居住在黄村的王军特意带女儿来参观村史馆:“看到这些老物件,让我想起了小时侯的生活,想起了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带孩子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让她了解一些传统文化。
赤鲁村第一书记齐丁告诉记者,为捡回往昔的点点滴滴,留住乡村记忆,更为让子孙后代能直观地了解前辈们的艰苦生活以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2017年赤鲁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开始设计建设,于同年10月建设完成。在村民们看来,村史馆的修建不仅是对乡土文化、乡村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乡愁的留存。随着大兴区古村活化和乡村振兴的推进,越来越多维系乡愁的载体慢慢出现,乡愁也插上了文化的翅膀,赤鲁村吸引着众多人的到来。
”一针一线“带动妇女就业
”别看我书读的少,可拿起针线来我是一点不认怂。“赤鲁村巧娘闫树春手拿‘红线’,正在缝制一个耳枕。这是长子营镇妇联为鼓励和带动更多妇女创业致富而成立的。
在工作室里,摆放着耳枕成品,这些全都是闫树春和她的姐妹们一针一线缝制而成。顾名思义,耳枕是一种可以保护耳朵的枕头。因枕头中间挖去一块,空间大小恰巧可保护耳朵不受头压而得名。
赤鲁村的村官杨晨告诉记者,通过巧娘工作室对有动手能力的老人进行耳枕、面塑、捏花等民俗手工艺品制作培训,让她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形成”一个女能人带动一批妇女“就业的”矩阵效应“,在丰富她们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一份收益。巧娘闫树春是村里的贫困家庭,丈夫七年前去世后,她独自一人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参加镇妇联组织的”手工艺品制作“培训后,闫树春在家穿针引线,加工耳枕,每月能多挣一些生活费。
200元就能居家养老
随着农村到城里上班的人越来越多,那些总惦记”养儿防老“的老人犯了难,但赤鲁村的老人们却一点也不在乎。”每月200块钱,一天三顿饭,顿顿不重样,生活滋润的很“说到吃喝,73岁的赵奶奶喜笑颜开。
在赤鲁村,有一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成立至今有五年时间,除了为村里独居多病的老人、残疾人、低保户等特殊人群提供一日三餐,这里还定期为村里老人提供健康教育、康复咨询、入户关怀等服务,形成”白天集中服务,晚上回家居住“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有效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考虑到村民实际情况,村委会将养老价格定位在每月200元,对于一些腿脚不便的,工作人员还负责送餐上门,不需要额外费用“。
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北侧一排房间,分别是休闲娱乐室、健康体检室、图书阅览室等。记者进屋探访,老人们并排坐在按摩椅上,享受着、谈笑着、观看着电视节目。每月200元的费用,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今年村民曹阿姨告诉记者,如今她再不用担心老人独自在家无人照顾了,这钱花得值。
走过的峥嵘岁月,赤鲁村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砥砺耕耘的风雨历程,留下了赤鲁人探索进取的辉煌足迹,在故土新居上留下了历史、文化以及浓浓的乡韵,是赤鲁村物质文明发展的见证,精神文明建设的家园。
(责任编辑:姚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