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通州区文明办
时间:2018-11-28“你们知道改革开放多有意义吗,作为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我觉得改革开放和自己那么贴近。”11月27日,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来到团区委主办的青春通州论坛,以《回望 记录 前行》为主题,从她与家人的1700余封家书中,分享了她的家庭故事,以及所经历的时代变迁。
“我们家最早的家书是我父母的情书,你们知道50年代的人是怎么谈恋爱的吗?”敬一丹首先从父母的爱情故事说起,从她家的书信中,回望自己不愿忘记的过去。敬一丹父母相识于公安部门,交往中曾有一段时间分别两地,也便在那时有了密集的书信往来。
“你们有人知道布票、粮票吗?”敬一丹在讲述自己的家书故事中,不时出现一些对于现代青年来说的“新鲜词”。1968年前后,她10多岁,那时父母都不在身边,她作为家中最大的孩子,成了弟弟们的“家长”。在与父母的书信中,她经常向父母汇报家里的情况,把她如何教育“逃学”的小弟弟,弟弟又是如何保证改过的过程都清楚地写在信中。
其实,当时小弟弟的“逃学”和那个年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时虽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停课后恢复了上课,但教学秩序没有完全恢复,孩子们很难正常上课,心思也自然无法集中在学习上。已经上初中的敬一丹也是如此,她清楚地记得,初中最主要的课程是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上学后常常就把书包扔到一边,大家一起去脱砖坯,用来修建防空工事。
曾经偶然的机会,敬一丹去到学校旁边的图书馆做义务劳动,才第一次看到了《安娜卡列尼娜》、《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著,但在那个年代,这些书被称为“毒草”,是不敢也不可能在“阳光下”阅读的。图书馆的老师为了奖励她们几个学生的义务劳动,允许她们可以在劳动后偷偷带回家一本阅读,让敬一丹觉得无比幸福,在书中,她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深夜补秋裤、第一次有了偶像、当知青修路、不能和父母一起过年……一封封家书记录了敬一丹家中一件件小事,也涂抹出了那个时代的色彩。
“我觉得这些家信不仅是一家几代人的记忆,也是一块块拼图,拼出了这世间的大图景。因为害怕忘记,也是因为职业习惯,我特别愿意把这些过往都记录下来,希望以后不管是我的女儿看到,还是哪位素不相识的青年朋友看到,都会让他们的生活多了一个参照,使其面对前行路上的选择的时候,能看得更加清晰。”敬一丹说,走进家的历史,也就是走进这个社会的历史。
在互动环节中,敬一丹与参加活动的潞河中学学生及各界青年进行了热烈交流。她鼓励潞河中学的学生多去与长辈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故事,了解自己血脉的传承。
活动中,区青联委员张建举、张单旸代表通州青年为敬一丹赠送了画像和兰竹体书法作品,团区委负责人代表通州青年邀请敬一丹担任“通州区青年人才培养荣誉导师”。
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查显友与敬一丹进行了交流。
(责任编辑: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