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城区文明办
时间:2018-12-26 编者按: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的变革和开放精神,鲜明表达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鼓舞着亿万人民永不停步的奋斗热情,凝聚起创造新的更大奇迹的磅礴力量。12月19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家座谈会。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具体承办了此次会议。我们邀请了来自哲学、党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展开热烈讨论。区委书记卢映川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宁主持,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程昌宏、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徐利、区社科联主席吴元增参加了座谈会。我们整理精编了专家的发言,在此一并刊登,供读者参考学习。
改革开放实践的最大经验和启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福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关键时刻的一篇非常重要的讲话。对于这个讲话,我的体会可以概括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改革开放40年最大的经验和启示。抓住这个主题,可以使我们有一个高的站位,宽的视野,从总体上把握讲话背后所体现的深层次意图。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设计和思考,可作这样的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不间断地探索,形成了如下共识:一是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方向走,二是必须搞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套思路和政策,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寄托了邓小平这一代领导人对于中国发展方向和必须奉行的核心政策的全部追求和向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两个关键词,一是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对于社会主义,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当年之所以要搞社会主义,就是看到早期资本主义所制造的社会不公,社会主义追求的,必定是社会的公平正义。邓小平同志将其简洁地概括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对于中国特色,邓小平同志认为,共同富裕,有赖于生产力的发达和物质财富的丰富,但中国恰恰是在物质生产力落后,物质财富匮乏的国度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这便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还要不要追求共同富裕?二是,如果要的话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有自己的原则和思路,这就是中国特色。
邓小平同志把他理解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也要追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最终形成了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讲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发展目标,就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根据时代要求明确新目标、确立新思路。目标由过去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调整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路径就是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沿着这个思路可以看出,无论是讲话提出的十个“始终坚持”,还是九个“必须坚持”,实质就是这些内容的进一步展开。所以,把握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对讲话就有了深刻认识。
为新时代做出更多的“西城贡献”
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 沈望舒
观看了大会直播,有三个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第一,表彰环节的设计安排,突出“人民为中心”的主旨立场。大会的创新性议程安排,体现出情为民所系的理念。以隆重的仪式感,表彰百名改革先锋和十名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突出了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才是建设国家、开创时代、塑造成就的真英雄、真主体的思想。党和人民在一起,和人民同为主体、共同奋斗等等的深厚意蕴,尽在其中。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务实、深刻、坚定。对改革开放意义和地位的判断与结论,很是到位。十个“始终坚持”对历程的总结,回肠荡气,令人信服。大量数字和感同身受的事实,雄辩地概括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巨大的社会文明进步。重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这些话,底气十足,振奋人心。
第三,西城区在新时代中要坚持正确的文化战略方向。要从习近平总书记两次重要讲话精神和新总规出发,聚焦核心区功能定位,努力体现北京工作的代表性、指向性、辐射带动、创新引领、表率作用,“以一流之城塑高峰之都”,以核心功能彰显首都文明的引领示范和影响带动价值。要从“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高度,着力提升首都功能。
要以“文化魅力彰显”作为西城区优化提升核心功能的方向和新时代主打的战略领域。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三个里程碑,努力建设围绕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百年史的大牌地标,丰富近现当代“国家记忆、西城表达”的全球化经典项目,使西城居民能够如数家珍般地讲出“令自己自信自豪、让外人羡慕向往”的系列精彩。
为此,一是要紧扣总书记首都建设思想中的效果描述,新总规里的功能陈述,不可无视、忽视、轻视核心区的永恒使命,不可忘了根本任务在“着力提升首都功能”。二是要试用“六物”理念审视要素环节,用活力指标预判绩效,以减少主观盲动和粗放模式:从需求侧角度,确定针对规模化有效需求者的“吸引物”“提供物”“获得物”;从供给侧角度,努力寻找堪当重任的杰出人物、美好风物、优质事物。三是要让工作团队明了,先进文化最终要落在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上,文化的对外辐射最终要靠经典化的产品、服务、项目安身立命。为此,要彰显文化魅力,发挥思想引领、榜样示范、文化带动的核心区功能,为新时代做出更多的“西城贡献”。
坚持党的领导是解决国内问题的根本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郑新业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后,想谈两点体会和一点建议。
一、中国的发展须要坚持党的领导
为什么说发展是第一要务,因为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离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继续奋斗让我国经济保持长时间的增长,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使命、核心使命。
第一,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公有制、没有现代经济治理体制,就不能解决长期经济增长中的效率匮乏问题、创新问题。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集中精力办大事,不是虚无缥渺的口号,而是切切实实体现在政策制定的各个过程中,体现在创新的发起、创新过程的控制、创新成果的分享过程中,体现在保持经济长期增长中。
第二,是解决扶贫问题。我最近做了很长时间关于扶贫的调研。我见过一位94岁的老党员,他认为这次精准扶贫政策是土改以来中国共产党和穷人的一次最亲密的接触。扶贫干部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不保证休息。但其实他们的收入很低,可是他们做得很好。我认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无私奉献,就不可能有现在这一切。
第三,没有党的领导,各种政策可能会相互抵消,而不是相互叠加。西方政党之间互相扯皮就没有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就减少了决策损失和可能的风险。没有党的领导,至少在扶贫这个事上可能会很慢。
二、清楚认识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中国的今天已然不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其他国家的市场、发展、繁荣和稳定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出口,其他国家的发展、繁荣、稳定也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进口。所以,中国变成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投资国后,和40年前的国人面临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40年前是世界跟我们关系不大,今天我们会发现世界格局和我们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原因。
三、建议开展能够立足于产业前沿的研究
西城区是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地区,其产业结构使得地处西城的企业在未来将面对来自世界顶级公司的挑战,因此西城区可以尝试开展有关前沿产业的课题研究,一是探索设计政策,帮助企业降低创新风险;二是对目前国际贸易中关注度较高的产业开展研究,如金融、能源、通信、文化创意产业等,充分了解这些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做到心中有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副主任 陆杰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一条重要宝贵经验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昭示我们在未来的改革中继续坚持这条宝贵经验,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第一,数字中看人民福祉的快速提升。数字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数字2:全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3亿人,已经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数字3: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下降到3046万,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数字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成人识字率从1981年的65.61%上升到2015年的96.4%。数字5:婴儿死亡率,从1981年34.70‰下降到2016年的7.5‰。数字6: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数字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数字8:平均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数字9:就业人口总量及其结构,2017年全国就业人口7.7亿,比1978年增加了3.7亿人,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由70%下降到的27%。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体现了两个重大转变。第一个是从注重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到注重人民福祉内涵的转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使人民福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既是由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矛盾与问题倒逼而提出,又将在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得以推进。第二个是从关注特殊群体到关注全生命全过程全人群的人民福祉的转变。以往改革更多是关注低收入、特殊困难群体,现在提出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全生命周期的新理念。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对国家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西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启示: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过去仅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到高质量和内涵型经济增长;二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健康、教育、养老、环境保护等确定为优先领域;三是注重人民福祉的核心指标的确定及其监测;四是明确与人民福祉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标准;五是全面发力补齐民生发展的短板或者重点领域,包括教育、养老、卫生、环境等。
改革开放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杨生平
讲改革开放,就要讲它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发展,这里谈三个问题。
第一,改革开放的理论逻辑是什么。谈改革开放要重点抓住两个问题,社会主义和世界历史。生产力落后国家要建成社会主义,一方面要针对生产力落后的实际必须搞商品经济,面向原来不符合国情的体制与机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方面要融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做生意,学习和吸收他们先进的科学与技术,以此提高国内生产力水平,由此面向全球,加入世界历史进程。
第二,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经过三大环节,也就是说经过三个阶段。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阶段是以改革去适应和推动开放,此时的改革主要是国内的改革,但也要适应和推动开放。这个阶段我国基本完成了。第二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针对新的问题进行改革,现在我们处于这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提出:“用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有些经验是值得长期继承与保留的,就需要把它固定下来;有些经验只具有短期价值,过时就必须摒弃它。另外,既然是改革,难免会犯错误,对错误就要毫不犹豫地纠正和修正。总之,改革开放走的是一条探新之路,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事情。第三阶段,未来中国将会走向以开放为核心的改革。未来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深,越来越以世界历史进程加深国内改革,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正在把国内一些成功经验慢慢搬向国际,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讲家和万事兴、以民为本,还讲天下大同。这种大同不是一家甲天下的大同,而是天下一家亲的大同。
第三,怎么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其一,未来的改革开放有一个总原则,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二,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思路--创新,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中国以理论创新为龙头带动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关于改革开放、关于社会主义具体发展问题,没有现成的模版,马克思、恩格斯也没有留下现成的理论,就得自己琢磨和创新。其三,未来改革开放的举措,需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党的领导和人民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其四,改革开放的价值目标,即要让改革开放成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精神标识。只有从思想、实践、制度和思维方式等多方面推进改革开放,中国才有可能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中国人民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常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