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通州区潞城镇:“老物件”见证新变革

来源:通州区文明办

时间:2019-01-04

  改革开放40年,仿佛一幅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画卷,深深镌刻在每位亲历者的心中。回望过去你会发现40年间,自己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使用的很多东西都经历了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例如家里老一辈使用的簸箕、缝纫机、BB机、“大哥大”等,当大家回顾这些“老物件”的时候,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伟大变革。

  老物件背后四十年的岁月记忆

  改革开放40周年,今天又找到了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前疃村的村民贾海,看看在他和他的“老伙计”眼中,这40年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贾海退休前是前疃村党支部书记,已经有46年党龄的他,对于改革开放有着深深的记忆,说到改革开放,就离不开住在前疃村的乡情村史陈列馆内的这些“老伙计”。

  打开陈列馆的门,记者首先看到了放置在展厅的很多老物件,大到犁、耧、耙、耱等农机具,小到纺车、灶台、簸箕等,这些老物件静静地躺在那里,从它们的身上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生产生活的变化。

  随后,记者在老物件展台的玻璃橱窗内看见了《毛泽东语录》和一些粮票,贾海告诉记者,那个年代,《毛泽东语录》人手一本,说着,贾海还打开念了几段话,他告诉记者,到今天这依旧是人生的精神财富。

  据了解,这些“老物件”是村民听说筹建乡情村史陈列馆主动从家中拿来,放置在里面供给大家进行参观,展示以前的生活、农作方式,提供了一份可触可感的记忆和一段丰饶动人的历史。

  伴随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在农村,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而一些过去常用的东西也已慢慢成为人们记忆里的“老物件”了。这些物件虽不华美,却充满了人间烟火味,让人觉得亲切、质朴与厚重,件件物品仿佛在静静诉说岁月的风霜和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富强与繁荣。

  “食”光惊艳了改革开放那些年

  历经沧桑的老物件现在也只能出现在展台中,村民家中已经很难见到,岁月经历了老物件,也经历了每一个从改革开放中走来的人,老物件稀有,食物却是生活必需。

  在贾海的回忆中,吃的另一个代名词不是米饭,而是票。“有票走遍天下,无票寸步难行”,票分很多种:粮票、油票、肉票……处处凭票。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经济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是仍旧与现在的生活水平相差甚远,那个时候的食物多数是简单的农副产品的粗加工物,也就是玉米面粥等糙粮,而米面肉类更是在春节等重要传统节日才将攒了一年的粮票拿出购买“稀有物资”,那个时候也就刚刚满足“吃饱”的水准。

  贾海回忆道,那个时候尽管已经成家立业的他还是盼着过年,小孩嘴馋,大人平日里也没有可口的东西吃,家家户户都在等着过年的那道大餐——猪肉炖粉条,省吃俭用攒了大半年的粮票和肉票,大年三十那天,几块儿猪肉一碗晶莹剔透的白米饭就撑起了一个温暖的春节。除了当晚的“大餐”,值得期待的一定少不了大年初一的热腾腾的饺子,平日里吃一顿白菜馅的小孩子就要兴奋好久,如今一年只有一次的肉馅饺子端到桌上,大人小孩眼睛都直了,口水都要流三尺长。说到这里,贾海害羞地笑了笑。

  如今经过了40多年,早已经时过境迁,贾海家中的餐桌上的菜肴一点点增多,3盘变5盘,青菜变鱼肉,过年的时候再也不用发愁家中没有攒够粮票。平时见不到的食品种类,商店饭店已经应有尽有,水果、蔬菜、海鲜已经不再有季节性,糕点牛奶更是成了家中老人小孩的必备。

  今天,在人们的眼里,吃,已经不单满足人们的胃,也开始填补人的心,成为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舌尖上的中国》被众人所知,历经数千年之久的现状一去不复返。贾海只是千千万万人群的一个缩影,从每一个饭桌上的“食”字管中窥豹,反映出了人们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我国从粮食匮乏大国变成一个产粮大国,从温饱型到小康型社会的迈进,而这一个“食”字也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于细微处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变迁。

  器物展现了改革开放生活变迁

  潞城镇东堡村的文化广场内有一个二层小楼,这是东堡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在二层楼的东西两侧分别摆放着能够见证东堡村发展历史的一些老物件。

  在乡情村史陈列室内有一本北京市自行车行车执照,这个执照属于东堡村政权第一辆自行车,这个物件是1959年的,谁能想到现如今只有私家车才需要的行车证在1959年自行车也需要。东堡村乡情村史陈列室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生活好了,家家户户都有了私家车,可是在以前生产能力不足的时候,一辆自行车都是非常难得的。

  在另一侧有一种叫做七寸步犁的农具,这个犁全身都是铁打造的,这是建国后比较新的农村生产工具,那个时候村里家家户户还养牲口,犁地、播种、拉车一样都离不开牲口,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木犁,那个时候木犁可以是单头牲口拉,也可以是双拉,极大地提升了村里的生产效率,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开始有了手扶拖拉机,那个时候大多数的村民开始用手扶拖拉机进行耕地而不是牲口了,到了90年代,村里就已经基本上看不见牲口了,后来又从手扶拖拉机变成大拖拉机,生产效率得到了更大的提高,现在村里已经没人种地了,那些年的拖拉机也已经看不见了,有的是家家户户的私家车。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每家每户灶台的变化,在90年代以前,大家都是统一的烧柴火的,灶台上都会摆放从小到大三个罐子分别装的是香油、大油和盐,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流行这样一句话“少打油,多存盐,家里莫存大酒坛”,到了90年代,煤气罐开始在全村普及,也就一改以前做饭炊烟袅袅的场景了。

  手机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前疃村58岁的刘学香家的储物柜里,几个不同年代的手机一直静静地躺着,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从改革开放初期“大哥大”传入中国,到“小灵通”火遍全国,再到直板机、翻盖机等一系列手机的更新换代。手机变了的是外形、功能,不变的是连接远方人的“情”。

  刘学香还记得他们家的第一个手机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大哥大”买于1988年,那个时候花了差不多三万块钱,而同期的她养的猪6个才能卖960块钱。她告诉记者,由于改革开放刚刚开始,那些“新玩意儿也传入不久,所以特别贵,但是当时家里人在外边做生意,没有个电话不方便,所以便忍痛买了。”随着时代进步,手机也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小,到了90年代末,21世纪初期,小灵通开始出现,并且小巧不贵是它比上一代的最大进步之处。

  刘学香说:“我现在用的是华为手机,去年刚买的,现在可以打游戏,微信等,联系人不再是单单的电话短信,而是面对面了,这就是智能机时代。”

  刘学香告诉记者,虽然手机经过了很多年的变化,外形从大到小再到大,从厚到薄再到超薄;功能从单一的打电话发短信到智能控制一切家用电器,变了的是外在,不变的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新”。

(责任编辑:张东霞)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