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通州区文明办
时间:2019-01-3040年改革开放、40年栉风沐雨、40年沧海桑田——在过去的40年里,马驹桥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幸福感日益加强。
如今,马驹桥镇实现了美丽蜕变,走进乡村,环境优美、马路宽阔整洁、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文化服务中心还按时开放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家长学校和未成年人活动室,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
农村人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观,生活和工作更有保障,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实施民生工程
方便村民学习文艺知识
在改革开放前,马驹桥镇一街村就是当时中国普通农村的一个缩影。“那时候,我们没有什么文化生活,电视机都很少,一年村里来一次放电影的、十里八乡都追去看,没有凳子就在草地上、村墙头上。”一街村文化组织员张春秋回忆道,小的时候,女孩玩皮筋,男孩夏天去坑里捞鱼、冬天滑个冰,这就算很有趣的事了。
现在可不一样了,村里建设了专门的综合文化中心楼,很洋气。有专门的阅览室,孩子们学习娱乐很方便。想唱歌的有音响、想跳舞的有场地、想看电影的有专门放映厅、想锻炼身体的一排一排运动器材随手可用……一年村里还搞十几场文化演出。“一到下午一两点钟,好几桌老人聚集在棋牌室、乒乓球室里娱乐,这里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很惬意!”张春秋说道。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加强,但缺乏专业场地、设施。有着十几年音乐教学经验的李大爷免费为村里老年人传授古琴知识。“那个时候,夏天就在路边上教,冬天在地下车库,一些老年人陆续过来学,前后教了有十多个老人了。”李大爷说。对此,一街村积极打造民生工程,建成了养老中心和幸福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开设了声乐、书画、太极拳、舞蹈及少儿美术等多门课程,方便村民学习文艺知识。
加强基层建设
打造“一刻钟文化服务圈”
改革开放四十年,马驹桥镇文化事业无论从节目到活动、从硬件到软件、从载体到布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来的基层文化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新颖,不能与百姓更好互动,深入不了人心。基层文化阵地益民书屋配备的图书版本较老,活动器材也不全面,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匹配。
近年来,马驹桥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强基层文化建设,通过进一步创新载体、优化阵地等,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格局,打造文化新高地,以提供更多更好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
以创建公共文化示范区为契机,推进镇级图书馆、国风美仑等区域性文化活动用房建设,投资80万元购置图书。配备并启用通州区首家微型自助图书馆,实现了与首图、通图通借通还。
投资100余万元,为各村、社区基层文化阵地统一购置3.5万余册图书和图书架、棋牌桌、乒乓球桌、台球桌、健身器材等460件文化设备,统一安装各类文化标识牌508块。并为37个固定数字电影厅更新了全部放映设备,有效打造“一刻钟文化服务圈”。
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主题,马驹桥镇推出了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20余部,让党的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先后举办了以“光辉十九大——欢乐中国年”、“书香马桥——全民悦读”等系列文化活动200余场,服务人数达五万余人次,群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获取权威信息 关注“魅力马桥”
“魅力马桥”是马驹桥镇政府官方微信发布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最权威信息,最新鲜的资讯,邀您品味京畿古镇文化神韵、传递新时代马桥文明风尚,凝聚构建蓝绿交织,产城融合的奋进力量!
(责任编辑:张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