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北京朝阳:文化惠民为百姓幸福感加分

来源:朝阳区文明办

时间:2019-02-15

  这个春节期间,不少人发现,除了逛庙会,在北京市朝阳区,到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中心感受年味儿;参与线上“书香”朝阳活动,体验非遗文化等也渐渐热了起来。

  这得益于朝阳区不断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网、探索“文化+”发展模式等建设成果。近年来,朝阳区积极把握新机遇,探索新模式,激发新动能,让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惠及到了普通百姓,开拓了朝阳文化建设新局面。

  多层次“织密”设施网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8年7月31日,安贞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建成迎客,有效弥补了该地区公共文化空间的不足。该中心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非遗馆、艺术培训中心等于一体,可为周边7万余居民提供多种公共文化服务。

  该中心一经开放便受到周边群众的欢迎,“这里宽敞明亮、功能齐全,我没事就来看书、看剧。”居民王秀琴对该中心赞不绝口,“家门口有这样一个地方,我退休的日子就充实了。”

  除安贞街道文化服务中心,2018年,朝阳区还建成来广营地区文化中心等街乡级示范文化设施4个,八里庄地瓜社区等社区(村)级示范文化设施7个,基本实现了全区街乡文化中心、社区(村)文化活动室全覆盖。

  作为朝阳区的“民心项目”,社区流动美术馆建设同样大踏步前进,目前,由最初的4家增加到了57家,真正地把优秀的中国文化艺术送到了百姓家门口。

  据了解,2019年,朝阳区将进一步完善“3+1”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创新智能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我们还将建一批区级、街乡级、社区级示范设施,探索街乡文化中心运行新模式。”朝阳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织密”设施网的同时,还将持续推进惠民工程,将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源源不断地送到基层。

  多渠道探索“文化+”促进文化融合发展

  几天前,由朝阳区图书馆联合朝阳城市书屋·宸冰书坊馆开展线上直播——“春节伴读,对话名家”活动,成为网上热点,在线参与人数超过了140万人次。

  这场别开生面的“书香新春”活动是近年来朝阳区促进文化要素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跨要素、跨行业、跨平台融合,实施“文化+”战略而推出的举措之一。

  为让文化惠民与时俱进,惠及更多民众,2018年,新版朝阳文化云平台正式上线,与“文蕴朝阳”微信公众号共同开展活动资讯发布、节日节庆宣传、文艺作品展示、演出展览推介,逐渐成为朝阳文化的又一重要宣传阵地。

  除了借助科技力量,朝阳区还积极探索“文化+社会组织”,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事业。如,“城市书屋”正式合作运营13家机构,开创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创新发展之路。

  “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平台,持续不断探索文化+融合新方式,这是目前朝阳文化创新发展必由之路。”朝阳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朝阳区还将整合优质资源,在公共文化阅读、品牌推广等多领域积极探索,加快朝阳文化融合进程,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多举措扶持非遗项目 促进文化传承发展

  朝阳区现有非遗国家、市、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20多人,其中6人已去世。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后继乏人,亟需政府扶持和社会关注。2017年起,朝阳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推出“寻找工匠”非遗传习课堂,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学员,免费学习。两年间为京绣等8个非遗项目培养了一百余“新”传承人。

  此外,朝阳区还不遗余力地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学校等开设传承课堂。仅2018年累计开设约500场非遗传承课,覆盖全区3万人次。

  “今年,我们会继续举办传习、传承课堂,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融入当今生活。”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杜洋介绍,新的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预计年内对外免费开放,将通过对非遗作品、非遗传承过程与城市记忆的梳理,推动朝阳非遗活态传承。

(责任编辑:张东霞)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