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朝阳“守”艺人 “龙鳞”再现

来源:朝阳区文明办

时间:2019-03-04

  传承人档案

  “龙鳞装”诞生于初唐,是古代书籍从卷轴向册页过渡阶段出现的一种装帧形式,其制作技术已失传,实物仅存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刊谬补缺切韵》一件。

  张晓栋,1981年出生于河北张家口,海棠季书籍艺术工作室创始人,书籍设计师,“龙鳞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2008年起,张晓栋从事书籍设计工作,师从国际著名书籍艺术家吕敬人、北京大学教授肖东发、著名印后专家王淮珠。他提出了书籍表达二元代码的理论,恢复创新唐代龙鳞装装帧技艺,并发明经龙装书籍形式,成为经龙装书籍发明人,先后获得书籍发明专利20多项。其“龙鳞装”作品曾获中华印制大奖金奖。

  “一见倾心,再见痴迷。”这是设计师张晓栋对“龙鳞装”的观感,也是他放弃一切投身“龙鳞装”的原动力。

  我国古老的装订技术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的殷商时代。“作为文明古国,一部装订史就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史。‘龙鳞装’产生于初唐,是古代书籍从卷轴向册页过渡阶段出现的一种装帧形式。其技术难度很大,这门手艺人一般都被尊称为‘宫匠’,其作品也仅在宫廷权贵中可见。”

  2008年,因偶然的机缘,张晓栋接触到了出版印刷,并对书籍的传统手工制作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在想,电子书兴起时代,纸张书籍何以安身?我觉得它除了可获取知识,还应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给人的眼、手等以美的体验。”

  彼时,张晓栋如惊鸿一瞥般遇到了“龙鳞装”传世孤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刊谬补缺切韵》。这种集文字、书画、雕塑、篆刻等为一体的艺术综合体,一下子击中了张晓栋的心。

  “我一定要把这门失传的技艺复原于当世。”带着这样的决心,张晓栋毅然辞职,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龙鳞装”的研习和复原中去,向着历史的深处探索未来纸质书发展的方向,义无反顾。

  查阅史料,拜著名书籍艺术家吕敬人、北京大学教授肖东发、著名印后专家王淮珠等为师,走访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印刷学院等的学者专家。一点点研读,一点点试验。

  “龙鳞装”是一个长长的手卷,书页鳞栉相错地粘贴在底卷上,可以有规律地打开来,也可以有规律地收起来。一部优秀的“龙鳞装”书籍,不仅包含材料、工艺等元素,还包括匠人独到的修养和审美。

  经过上千次的试验和历时两年半的摸索,张晓栋借助自身设计方面的底子,成功制作出了第一部“龙鳞装”作品——《三十二篆金刚经》,总长达73.4米。抚摸着触感极好的纸张和如龙鳞般顺逆可阅的作品,张晓栋激动地难以自已。而它,也让业内专家纷纷拍手称快。“晓栋,你干了件了不起的事!”

  张晓栋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复原了失传已久的“龙鳞装”技艺,还其魂,拓其体,制作出了多部经典作品,让书籍呈现出了一种意蕴丰厚的空间之美。

  让经典流传,让美丽重现。张晓栋不骄不躁,继续钻研,又用4年时间做出了《红楼梦》,用一年多做出了 《毛泽东诗词》,等等。

  张晓栋还进行了创造性的传承。“最早的龙鳞装的领口是没有绘画的,我把它变成筒子页,并在领口处做了长卷画的呈现,这样当我打开龙鳞装书的时候,它就像一条五彩的金龙。有风吹过,页子轻轻舞动,上面的画就‘活’了。”张晓栋说,“这样的书籍,就成为了文字诗意栖居的建筑,它放慢了时间和空间,以丰富的形态给人的感官和心灵以至美的享受。”

  痴心钻研的张晓栋很快成为书籍设计和制作专家,不仅恢复创新了龙鳞装装帧技艺,还发明了经龙装书籍形式,获得书籍发明专利20余项。

  近年来,带着亲手制作的“龙鳞装”作品,张晓栋多次走出国门,惊艳了无数世人。作为朝阳区非遗项目“龙鳞装”的传承人,张晓东还在朝阳文化馆主办的“寻找工匠——非遗传习课堂”上免费授课,让更多爱书人感受“龙鳞装”之唯美,感受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技艺的精巧与璀璨。

(责任编辑:吴思)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