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朝阳区文明办
时间:2019-05-15图片来源:朝阳报
唯一园林式博物馆、6万余件馆藏品、全国百强博物馆、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年来,中国农业博物馆以它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独具特色的展览展示,以及社会教育活动,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大、中、小学校外教育的课堂,面向公众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的重要场所。
图片来源:朝阳报
展览穿越千年农业史
中国农业博物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复古的建筑和园林式的环境,让人赏心悦目。
走进馆内,仿佛穿越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从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到协田偶耕、修都江堰,从农具的发明、传承到纺织技术的起源、传播,从近代实验农业到现代农业,或通过场景复原,或是用文物自证,或是用现代影像技术讲述,无不让人感受到中华农业文明的博大。
“你看这个执锸俑其貌不扬,但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他手里的锸、箕以及身上的配刀都表明,当时农业的发展状况与铁具使用的普遍性。”中国农业博物馆社教部接待科科长王健介绍,经过几代人的征集保护工作,馆内形成了以古代文物、传统农具、标本、民俗文物和古籍为主体的藏品系列,藏品总量达6万多件,其中不乏许多国家一级文物。
近年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农业博物馆也已形成了由基本阵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组成的完善的展览体系,曾推出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农业自然资源区划”、“中国水产”等特色专题展。
目前,中国农业博物馆内有中华农业文明、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陶中的远古农业等五个基本陈列,及室外的传统农事和现代农事雕塑展园,展出面积超过15000平方米,就是一整天泡在馆内也难一一参观个遍。
图片来源:朝阳报
科普 传播农业文化知识
2019年清明节期间,中国农业博物馆里一场特殊的情景剧,吸引了几十名3岁到10岁的孩子前来围观。五位馆员身着古代服装,用饱满的情感,演绎了伍子胥割肉救国君的故事,以及清明节的来历。
“这是我们‘小农人知识沙龙’系列活动之一。”王健告诉记者,为了吸引孩子们走进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小农人知识沙龙”,通过知识小课堂、话剧、看展览、民俗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农业、农村等方面的科普知识和文化历史。
多年来,作为国家级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不断深化馆校合作、馆社合作、馆企合作、馆媒合作,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社教空间,面向青少年学生开展社会教育,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农博特色的系列社会教育活动。每年一届的夏令营、“518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市中小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走进科普的春天”、“探求农业知识体验劳动快乐”等主题宣传活动。
“我们还推出了‘农博讲堂’、‘农博课堂’、‘农博进校园’等多个系列品牌活动。”王健介绍,除线下活动,中国农业博物馆还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制作科普视频等,通过电视台、博物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传播,颇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科研 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将研究工作作为立馆之基本,并在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农业文物保护与鉴定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成果,已成中国农业史研究的重要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由该馆牵头组织的“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成功,这对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二十四节气”专题展正在馆内举行。这也是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与展览、保护与传承相结合的范例之一。
自建馆以来,中国农业博物馆出版学术或科普专著上百部、《古今农业》期刊上百期,发表论文近千篇;承担编撰《中国农业通史》、《中国农业文明史》等重要课题项目,取得显著成果。
延伸阅读
基地名片:中国农业博物馆坐落于东三环北路,与全国农业展览馆为两块牌子一个机构,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筹建,1986年9月13日对外开放,接待国内外宾客。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由十座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单体展馆组成的建筑群以及综合楼、藏品库房、文化产品用房等配套设施组成。
(责任编辑:姚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