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19-06-18建国门街道金宝街北社区活跃着这样一群老人,他们热爱戏剧,喜欢用戏剧演绎胡同生活,讲述社区故事,他们就是金宝街北戏剧公社的成员们,龚盼盼也是其中一员。
身为剧社社委会成员的龚盼盼经常被社员们笑称为“八爪鱼”,无论是组织剧社排练,还是拉送道具、取服装、协调各种排练关系……剧社里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很多人觉得我特别累,但我真的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我打心眼儿里热爱戏剧,我愿意为我热爱的事儿付出。”龚盼盼说。
把业余爱好玩出彩
我特别喜欢戏剧,加上退休之后总是闲不住的性格,从2004年起,我开始接触并参与社区和街道各种文艺活动的策划、编导、主持、文稿撰写、演出等工作。2015年,在街道和社区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社区这些热爱戏剧的人聚在一起,正式成立了“金宝街北戏剧公社”。
我们从排演《茶馆》之类的经典剧目开始,渐渐地,我和社员们都跃跃欲试,琢磨着能不能排演一些贴近咱们老百姓生活的小品、微话剧。于是,我们构思了一个自创小品,叫做《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剧本刚开始写出来的时候,只有仅仅一页纸的内容。我就和剧社社员们一起重新编写,把这个剧给丰富了起来,排练后参加了2015年的“南锣戏剧节”,并且获得了三等奖。剧社还荣幸地聘请到北京人艺老艺术家李滨做剧社的指导老师。
我们戏剧公社的宗旨就是用戏剧的形式,带着居民玩儿,但是玩儿也要玩儿出彩,玩儿出层次。剧社成员们在李滨老师的熏陶下,逐渐学习了一些专业的戏剧表演知识。现在的我们,拿到一个剧本,不单单只是背词演戏,而是学会了去琢磨每个角色背后的故事,甚至是角色的动作,走路姿态,以及每个角色在不同情况下呈现出的不同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我觉得我就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剧社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李滨老师也在做这件事情。
用戏剧演绎百姓故事
有了前期小剧本的创作经验,我们又开始琢磨能不能演绎反映社区变化和社区工作者工作的故事。2017年的时候,看着街道“疏整促”工作有序开展,街道、社区在一点点向好的方向变化,这带给我特别大的感触。碰巧这一年我意外骨折,赋闲在家,加上我平时跟社区的工作人员联系较多,对他们的工作状态比较了解,就在休养的这段时间一气呵成,写成了一个反映胡同街巷拆违整治工作的剧本——《北京、挺好的》。这个剧还在“东城剧星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故事以身边平凡小人物的视角切入,来看“疏整促”工作。讲的是一对儿外地来的小两口,在胡同里开了家小卖部,但因为房屋是违建,需要拆除,以及旁边房屋主人的理发店等,一系列发生在“疏整促”工作过程中的暖心事儿,我还特意把这小两口写成了来自雄安新区的人,也给了剧中人物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憧憬。我在写角色的时候,经常会给人物带点儿老北京的片汤话,以及小牢骚,这样才会让角色真正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骨折期间,我仍然坚持让我先生用轮椅推着来社区参加排练。有时候周五要排练到晚上六七点钟,我就会告诉儿子,周五不要过来了,我没有时间做饭,幸运的是,家人们都非常支持我。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为大家服务,我愿意把我们的戏剧公社往更好的方向带,特别是我们现在资源这么好。
带孩子们体味戏剧魅力
社区每年都会有免费的青少年暑期戏剧教育课,从2014年起,我也加入进来,每年暑假都会为孩子们写剧本。我觉得,平时孩子们就在学校上课,暑假时间若是再给孩子们无差别讲课,就会变得既枯燥又不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
一年暑假,我带着孩子们把《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改编成了少儿版,讲的是面对各种诱惑时,孩子们要培养哪些防范意识。还有一年,我带着孩子们学习模仿各种小动物,让孩子们摆脱自卑的心理,变得自信,变得敢演、敢说。我还策划过以“爱唐诗”为主题的暑期教育,把唐诗改编成儿歌,并且带着孩子们把唐诗中的场景表演出来,让孩子们觉得,原来唐诗也可以这么学。还有戏剧公开课、绕口令学习等。
每年暑假,我都会变着花样,想一些不一样的主题,让社区孩子们能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得到锻炼。今年,我们的社区工作者问我,暑假还会给孩子们教课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
(责任编辑: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