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城区文明办
时间:2019-07-04每天吃完晚饭把垃圾装进不同的塑料袋里,便拎着一个个袋子下楼,分别投进各种颜色的垃圾箱内,这是住在新街口街道大乘巷小区的居民张静媛长期保持的一个生活习惯。不仅是她,作为“垃圾分类第一院”的大乘巷小区里的400多户居民家家如此。
蓝色可回收物、绿色厨余垃圾、灰色其他垃圾。三色一组的垃圾箱干净的摆放在小区空地上,随手打开查看,里面全都按照类型分别投放了。小区墙壁、橱窗上也都张贴着各类环保宣传标语。“既要创造美的环境,又要为子孙后代节约资源。”当年实行垃圾分类的参与者陈淑芬告诉记者。
时隔20多年,大乘巷小区的成功经验成为了各社区争相学习的榜样。但垃圾分类却不能简单照搬,在其他社区因地制宜的探索出了各种垃圾分类新方式。2018年,新街口街道前公用社区组建了一支厨余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在组长张润春的组织下,通过地毯式宣传向社区居民介绍源头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带动居民参与厨余垃圾定时定点积分兑换手机活动。作为第一个实行垃圾不落地的社区,9名志愿者还承担了厨余垃圾收集和点位清扫的工作,社区居民纷纷支持,进一步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团结,同时也让社区的环境更加优美。
前不久,德胜街道在新风街1号院打造了垃圾分类网和再生资源回收网“两网融合”试点工程。系统采用最先进的AI人脸识别技术,居民只需走到垃圾桶前“刷脸”,系统就会自动打开投口、自动积分入账;居民可以通过在垃圾袋自动发放机上扫码,自助领取到二维码垃圾袋;督导员也通过扫码,对居民投递的垃圾袋进行评价,居民端自动收到评价信息,并根据评价信息来修正自己不正确分类行为等。最终将通过两网融合,保证垃圾分类人人踊跃参与,过程有理有据,环节循环可控,推进社会公众共同努力。
记者从区城市管理委了解到,2019年西城区将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创建工作,将于年底前实现新街口、德胜、西长安街、天桥、陶然亭、金融街、展览路、白纸坊、月坛、广内10个街道全覆盖;制定党政机关单位垃圾强制分类具体工作方案,目前已建立中直机关、国管局和驻京部队98家以及区级党政机关58家台帐;搭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探索设置再生资源回收交投点和中转站,取缔无证照、占道经营等影响环境建设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00处。
此外,西城区453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将开展“培育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倡导居民参与,提高垃圾分类效果”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垃圾分类指导员和居民参加授课、培训75场,受众人群5300人。同时还制定了垃圾分类全民参与行动计划,委托北京绿环智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在全区党政机关单位、公共机构、校园、社区等举办现场宣传培训活动150场,以及创新新媒体宣传方式,让更多人重视垃圾分类,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大家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争取早日实现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目标。
短 评
做好垃圾分类 提升城市品质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更要深刻认识其中的重要含义,在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中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努力促进城市品质提升。
推进垃圾分类是“两转型”的现实需要。当前全区处在深入推进发展转型和管理转型的重要阶段,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无穷的动力和新的创造,而垃圾分类恰巧给了我们突破点和着力点,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就是要千呼万唤始出来。垃圾分类不仅能给全区发展转型带来新生机、提升新品质,更能给管理转型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以此来展示西城风采。
推进垃圾分类是服务居民的有效保障。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有利于更好地打造和谐宜居环境。近年来,西城区先后出台了《北京市西城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实施意见》、《北京市西城区党政机关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举措,为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推行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坚持为了居民、依靠居民的原则才能长久,才能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品质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垃圾分类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只要人人都坚持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做出极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