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12年坚守造就指路“传奇”

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19-07-05

汪维信和队员在指路亭内为游客指路。

  7月3日,北京重回“烧烤”模式,最高气温达36℃,可汪维信工作室--北京站党员义务指路队的队员们却没有停歇。还没到9时的义务服务开始时间,指路亭门口就已摆出“义务指路”牌子,当天值岗的两名指路队队员也早早“上岗”。

  北京站东南角的这个不足12平方米的义务指路亭,除了为游客义务指路,亭内还常备有热水、零钱、充电器等用品。“只要游客有需要,我们能帮到的,就一定尽力帮到。”72岁的队长汪维信笑着说道。

  12年来,这里已累计为游客提供指路服务超过80万人次,为众多奔波在旅途的旅客送去温暖。

  从小方桌到指路亭

  2007年,来自建国门街道站东社区的一群老党员们在社区组织下,来到北京站前,支起一张小桌子,放上一个简易的“义务指路”牌,开始为旅客提供义务指路服务。

  “退休之后,自己闲不住,又是一名党员,总想着能做点什么发挥一些余热。”2009年,和众多队员们一样,退休后的汪维信加入到义务指路队。

  加入之后,汪维信琢磨着怎么能做好指路这个事。2011年夏天,汪维信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踩点,编纂了一本《指路手册》,其中包括北京景点、医院、公交枢纽等换乘方法,后来又进行了多次更新修订,如今已成为队员手中的指路“神器”。

  “我们还把游客们经常问到的一些地址进行汇总,做成了方便携带的小便条。”汪维信翻开放在桌上的几本文件夹,里面夹满了已裁剪好的小纸条,上面印有具体地点的详细乘车、换乘方式。“这样可以直接撕下来给游客,看着也方便。”

  “您这儿能充电吗?”一名游客有些犹豫,轻声问道。“有的,您稍等。您需要哪种充电头?”汪维信从桌下拿出一个装有各种型号手机充电线的小盒子,“之前我们不太了解,只准备了安卓插头,后来根据游客需求,又准备了苹果插头等多种充电线,满足大家需求。”亭子里还一年四季备有热水、零钱。

  83岁老人仍坚持奉献

  “义务指路队现有队员20名,平均年龄67岁,最大的队员也已经83岁了。”汪维信介绍,以前只是站东社区,现在也有越来越多其他社区的党员加入进来。

  最开始,队员们都基本住在北京站附近,走个五六分钟就能来到指路亭。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队员也逐渐搬到其他地方居住,但仍旧坚持着义务指路工作。

  当天值班的刘锡成和冷连根,从家到北京站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赶早高峰过来的,路上费点儿时间不要紧。我们还有住在望京、昌平的队员,大家都会按时过来,根本没什么怨言,我们都是自愿为大家服务的。”

  指路队中最老的成员,83岁的向进福仍旧服务热情不减,社区以及指路队的队员们建议老人休息,但老人却说:“要是不让我在这里指路,我就到别的地方指路去。”老人的坚持,也感染着每一位队员。

  “我们这支义务指路队,能够互帮互助坚持12年,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有共同的信仰。队员们都想在退休之后能再为大家服务,再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我们认为这是身为一名老党员,应该做的。”汪维信说道。

  志愿精神感染更多人加入

  12年风雨无阻,节假日也不曾歇业的义务指路亭,随着时间流逝,队伍中年纪大的成员也越来越多,队员们都希望能够吸纳些年轻力量,加入志愿服务队伍。队长汪维信也自觉担负起志愿服务“推广大使”的职责,负责给参加志愿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耐心细致地为大家讲解指路知识,使志愿者们尽快融入到志愿服务中。

  近日,北京市二十四中与义务指路队签署了志愿服务协议,定期选派学生志愿者到指路亭参加义务指路服务。有了新鲜血液的加入,队员们也开始忙活了起来。

  “学生们一开始来的时候,还不知道如何进行指路志愿服务,有时候还会追跑打闹。”汪维信说:“后来,我开始手把手教他们应该如何指路。学生们虽然不熟悉周边路况,但他们对现代科技比较擅长,我就告诉他们可以先用百度地图查找,再通过我们专门制作的公交车站分布图,找到公交车或地铁的位置。孩子们一下子就学会了,也开始进入义务服务的状态。”

  “我们希望能给孩子们带来些好的影响,希望义务指路队老党员们的模范作用能够感染到他们和更多的人。”汪维信坦言。

(责任编辑:常辰)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