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三年援青“救活”一家医院——西城区援青干部刘云军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西城区文明办

时间:2019-07-16

  编者按:援青1年填平1324.23万元亏损实现盈利,援青2年职工绩效收入提高9.1倍,援青3年医院新增科室23个、职工人数增加143人。北京医疗专家刘云军,完成援疆任务后继续援青,3年坚守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玉树州。今年7月份,刘云军将完成三年援青任务。缺氧不缺精神,锐意改革创新,刘云军用担当和实干标注了新时代援青精神的鲜明特色。

刘云军(左二)跟同事交流工作

  2016年8月4日,已有20年一线临床工作经验的刘云军从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上来到玉树州任卫计委副主任、州人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8月已是最好的季节,但玉树市昼夜温差达到25摄氏度,忽而大雨冰雹,忽而烈日炎炎。刚下飞机的刘云军喘着粗气来到办公室,还来不及平复缺氧带来的剧烈心跳,就被放在桌上的厚厚一摞辞职报告给惊住了。初到玉树州人民医院,刘云军就收到了69份病退和调离报告,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科室主任、护士长、医疗骨干,病退人员打算退休后到私人医院任职,调离的是调到省上各大医院。那时,医院每月有2000多名患者转院,每天住院的患者只有40多人。

  接下来连续紧锣密鼓的科室调研,比69份辞职报告更严重的“冰山”一座座浮出水面:本应是全州最好的医院,但最多时一个月转出病人2000人次,甚至出现产妇剖宫产转到同级医院,阑尾炎手术转到下级县医院的“怪象”;拥有280多人的大医院2016年已亏损1323.24万元,全部流水不到6000万元,一年医疗收入仅2000多万元。

  刘云军得出医院“一体多病”的结论:制度不健全,机制难保障,政治生态受影响,业务运行低水平,医务人员没有获得感,职工缺乏荣誉感,人才留不住,患者不满意……先“医”医院,再医病人成为当务之急。

  现任医院骨科主任的郑丛华一直记得刘云军在小饭馆请他和妻子吃饭的那一天。“我当时所在的大外科工作任务重、风险大,考核却重惩罚少奖励,每月绩效最多300多元。妻子拉毛在皮肤科,人手少,常加班,每月绩效才200多元。刘院长耐心听我们发牢骚、说难处,提出将骨科分离出大外科给我平台来牵头,最重要的是承诺一个月内推行绩效改革,不再让技术骨干吃‘大锅饭’。”郑丛华是临床医生中唯一的正高职称,拉毛也是科室骨干,那一晚,看出来院长是真心惜才,原本想签字的辞职报告在他们手里纂出汗也没拿出来。

  初上玉树,刘云军因为高原反应睡不着,一直头疼,接连多天走路都头重脚轻。好多干部对援青干部有偏见,认为镀镀金就走了,他提出改革绩效分配方案的意见得不到响应,开了三次会都没通过。有人劝他,不要较真,多回内地组织几场专家会诊,采购几台设备,不用长期待在这儿受罪。刘云军的回答却满是改革者攻坚克难的坚决:“组织派我来是信任,遇到困难就退缩,还要我来做什么。”

  到任20天后,刘云军强力推行新绩效分配方案,拿出230万元医改资金作为奖金,将原来每个季度30万元的工资绩效提升到每月50万元,并将院领导班子绩效工资降低40%,向临床一线和重点科室倾斜,激发一线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第二个月,住院病人增加34人,第三个月达到100人,账面结余突破40万元。顶住各种压力,州医院打响“医改”第一枪。

  多年来,无论北京还是玉树,刘云军总是主动担当,找准问题善于啃“硬骨头”,有他在,无难事。

(责任编辑:吴思)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