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城区文明办
时间:2019-08-16《扬鞭催马运粮忙》《江南春早》……悠扬的竹笛声伴随着晨光,与绿荫一同烹制着这座城市的特殊“早间美餐”。这样的“早餐”是需要共享的,人们或是专注于乐曲悠扬,或是喜欢一边进行着早锻炼,一边欣赏早间晨曲。而“烹饪”这一“美味”的“大厨”则是几位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老人,与他们相识,正是因为这悠扬的笛声。
这笛声中拥有着一种记忆,老人们吹笛子的场所叫官园,一个精致的小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是繁花与绿植的世界,一条蜿蜒的小径环绕其间,其中较为宽敞的小空地则成为了人们晨练的又一场所。据老人们介绍,这官园最早叫“瓜园”,上了岁数的西城人现在还习惯管这叫这名,据说以前是“官菜园”,后来大家叫习惯了,字也就随着音走了,变成了“官园”。这可是周围百姓多少年的户外活动场所,过去可没像现而今这么漂亮,原来就是一片小树林儿,一片黄土铺垫的大空场儿占据着主要位置。虽然附近居民都喜欢来这“伸伸胳臂”,“动动腿儿”,但多年无人打理的小树林儿也曾一度被垃圾堆所占领着。头几年,小树林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不但成为大家伙儿的锻炼佳处,更以法制文化宣传为特点,在人们休闲娱乐的同时,传递着法制文化元素。
笛声悠扬,老人们的合奏显得特别娴熟,正在琢磨着本不是很专业的演奏为何大家配合得如此协调,一位大爷的话揭开了小乐队儿的“前世今生”。
原来乐队的演奏者们或是邻居,或是同学,他们曾经都住在这不远,但也经历了分开又重聚的过程。一位大爷介绍,伴随着家庭和事业的成长,大家和很多北京老住户一样,大多离开了这里,和儿女住进了楼房。但是曾经在大众视野中生活并不是怎么方便的平房小院,却伴随着近几年的城市改造越加方便。例如,院门口为了便于老人出行,被细心地安装上了扶手。再如,破旧的门楼儿被修缮一新,院子中曾经的碎砖地被渗水砖所取代。还有的院子建出了卫生间,更加便利。
“您说怎么着,这岁数大了还得住平房,现在回儿子那都待不住。”老哥儿几个纷纷离开了楼房,重新回到了祖宅,又重新找回了童年的记忆。
“平房接地气不说,这边还都是我的同学和老街坊,出来进去聊大天拉家常,正如轮回一般。”另一位大爷不甘示弱,也加入了“生活叙述者”的队伍,“我们上学时候的业余生活没现在孩子那么丰富,笛子在当时并不属于奢侈品,连粘笛膜都是就地取材,请来大蒜帮忙。所以很多人都有这门爱好,虽然没接受过正规训练,但小伙伴们交流多、练的也多,从《东方红》开始,会吹的曲子也越来越多。如今西城的环境好了,也让我们这帮胡同里的‘笛友’有了新的去处。”
聊起吹笛子的去处,大爷们如同打开了话匣子,他们的话题再次集中到了附近新街口的一处绿地,就在新街口新华书店旁边。曾经的新街口属于“三多”地区——车多、人多、买卖家儿多。现在路宽了,商家小铺更有秩序了,而新华书店旁也多了一片引人注目的绿地,用流行话讲叫“城市森林”。有时候老哥儿几个带着笛子、二胡、口琴,还会在那来个小型音乐会。那里虽然地方不大,但在闹市区开辟这样一片既可以赏景,又能休闲娱乐的绿色空间可是不易,从小到大几十年了,新街口的新变化我们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与大爷们的攀谈,如悠扬的笛声沁入内心。虽然朴实,却充满了老人们对于生活的发现与感知。后来我问了大爷们一句话,您看这么多人拍您们吹笛子,还有人发微信朋友圈,回头大家伙得成网红了。大爷们却说,那都是虚的,就跟大家喜欢北京这小胡同一样,因为这简单踏实。“因为这简单踏实”,是呀,人生洗尽铅华,简单与踏实或许是最重要的财富。
(责任编辑: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