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城区区文明办
时间:2019-08-20狭窄幽深的老胡同、吱扭作响的小竹车、凭票供应的粮油店……这些已经消失了几十年的老北京景象最近在王府井百货大楼地下2层重现,老北京风物体验馆——和平菓局复原了一座老北京城,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逛胡同,还能品小吃、听评书,仿佛穿越回了半个世纪前的北京。
十多万块老砖搭建老胡同
从王府井百货大楼乘坐扶梯到地下二层,映入眼帘的是青瓦石砖堆砌起的围墙。围墙内,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纵横交错着胡同和街巷,民国时期的劝业场、书局、照相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火车站、七八十年代的粮油店、副食店分布其中。
“复原老北京城是我的梦想。”“和平菓局”创始人韩桐介绍,作为胡同里长大的80后,韩桐用1年多的时间、动用10多年收藏的老物件打造出这座“老北京城”,就是想留下自己记忆中的北京。
老胡同是韩桐童年最深的记忆:“胡同里有很多大杂院,院子的外墙坑洼不平,墙外搭建着煤棚。”为了真实地复原老胡同,韩桐从各种渠道收集老砖十多万块,其中十多块刻着“北京窑”字样,嵌镶在胡同的墙体中。
凭着对胡同的热爱,“和平菓局”专门制作了介绍胡同发展的影片,投影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胡同从元朝的百余条增加到八九十年代的3000多条,随后又减少到现在1000多条,期间很多胡同消失了。”韩桐说,为了找回那些消失的胡同,“和平菓局”团队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在电子地图上一条条比对,最终从900多条胡同找出了近十年消失的200多条胡同,将名字在影片中一一列出。
百余种老物件还原市井生活
韩桐很怀念老胡同里的生活,拿着口袋去粮油店买面、3分钱一根的红果冰棍,隔壁住的老奶奶……这些儿时的记忆被一一复原。
走在搭建的老胡同里,朴实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胡同口的一家大门是红色的,两旁贴着微微退色的春联,门楣上钉着金属牌,上面写着“军属之家”,门口的晾衣绳上挂着一套绿色的军装和两张印花毛巾;往里的一家好像住着一位老奶奶,门口的窗户根下放着煎药用的砂锅和搪瓷痰盂;再往里的一家使用着绿色木质门窗,家里似乎有小孩,因为门口摆着消失多年的小竹车。
胡同的花盆里种着鲜花,转角处搭建着煤棚。煤棚对面有一个煤厂,生锈的铁门上挂着“东城区煤炭公司四厂”的牌子;一条支线胡同里开设着录像厅和小卖部,录像厅循环播放着《少林寺》等老电影,小卖部则售卖跳跳糖、铁皮青蛙等商品;胡同外的前进副食店里展示着各种款式的铁皮点心盒子和老式机器。
除了儿时的记忆,韩桐和他的团队还查阅了很多资料,“真实的‘东城区煤炭公司四厂’位于北剪子胡同,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它的照片,于是按照照片上的样子搭建了它。”韩桐告诉记者,为了逼真地复原老北京生活,韩桐把自己积攒了10多年的老物件贡献了出来,“所有门窗都是从旧货市场上买的,小竹车是几年前一位老大爷转给我的,老式的摩托车、自行车、剃头工具、唱片都是老物件。”
几十种小吃推广老北京文化
劝业场、邮局、戏院、小吃街、粮油店……除了胡同景观,“和平菓局”还搭建了各种功能性场景,用于宣传老北京文化。
小吃街售卖几十种老北京小吃:“九门提督”将9块桃山皮糕点做成9座城门的样子,包含芝士优格、巧克力绿豆等口味;“给你一板砖”把萨其马包装成板砖的样子,分青砖和红砖两种,对应原味和黑糖口味;“五福临门”则在5种颜色的绿豆糕上印上“福”字,寓意幸福吉祥。
桃酥是老北京的传统糕点,最早源自于古代宫廷。“和平菓局”请师傅在粮油店里现场烤制4种口味桃酥,口感松脆。
为了方便游客购买美食,“和平菓局”在邮局里开辟了提货区,游客付款后可以到邮局统一提货,同时“和平菓局”和快递公司合作,游客购买后可以在邮局内邮寄,只需10元邮费就能享受全国包邮的服务。
除了美食,“和平菓局”还在劝业场里设有吹糖人体验,在和平戏院则利用全息影像技术播放评书,讲述老北京城门历史。“未来,我们还会制作京剧、相声等艺术形式的全息影像,让更多游客了解北京文化。”韩桐说。
(责任编辑:甄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