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史家实验学校“名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翰墨丹青 书画传承

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19-11-29

  11月22日,“名家进校园”系列活动之“翰墨丹青 书画传承”在史家实验学校举行。国家民族画院副院长、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郑山麓先生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课程。

  郑老师从汉字的起源讲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音形意结合在一起的文字,也是历经数千年而依然鲜活的象形文字。中国的文字从生活中来,一个个象形的图案,指示的符号慢慢演变成笔力虬劲行云流水的艺术,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中华民族的特色。汉字以它的包容性不断在进步,不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书画同源,翰墨丹青是我们对书画的认识。郑老师提到了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经过烧制的竹简,只有烧制脱水后泛出青色的竹简才能够在上面写字,这就是汗青的来历。书写工具的演变是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是因为不同的时代对书写都有相应的法度要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书法。这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一致,先有法度,再从行为上遵守、执行,社会才能越来越和谐稳定。 郑老师通过生活的小事例和启功大师练习书法的经历告诉同学们,一笔好字就是一个人的名片,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郑老师现场为同学们演示了竹子的画法。他提到中国绘画对墨色焦浓重淡清的区分和使用。他以竹笋破土而出的过程为例,告诉同学们竹笋蓄势而发是对力量和环境审时度势,我们的成长也需要积攒能量,每一次的学习听课都是能量的积累。当郑老师把横着画的竹子立起来的时候,同学们一阵惊呼,郑老师用他的演示告诉了同学们什么是胸有成竹。

  离开会场,郑老师来到了四年级5班崔灵钰同学的个人画展。面对崔灵钰的作品,郑老师表演她守正创新。崔同学的作品中,既有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承,又融合了西方的绘画技法和对作品形式的丰富。特别是《寒江泛舟图》中小小的工笔渔舟和质朴的隶书得到郑老师的充分肯定,中国元素的坚持让画面充满写意的气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气质。在《七星拜月》这幅作品前,郑老师说:“目前我们很多画家都希望在中国画技法和形式上进行创新,这个学生的尝试让我深受启发,这就是我们说的教学相长!”

  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神合意随,生动多姿的汉字与写意为特点的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书画同源让中国画惟妙惟肖,充满灵动之美。郑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们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正视历史与文化对接。

  活动最后,史家实验学校金强校长为郑老师颁发“成长导师证书”。

(责任编辑:姚瑞文)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