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房山区文明办
时间:2019-12-05群众利益无小事,距离群众最近的基层组织——乡镇街道是最了解群众需求的。房山区青龙湖镇推行“1+3+5+5”的“伞”形“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模式,着力破解当前基层治理体系中的热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打通服务群众、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青龙湖镇按照强化“一个主心骨”、搭建“一个运行机构”、组建“三支队伍”、突出“五个支撑”、试行“五种模式”,以“1+3+5+5”的“伞”形模式构成“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的基本框架。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青龙湖镇进行了各种工作。
在大棚房验收工作中检查出一养殖户将租地改为非法办学地,青龙湖镇利用平台吹哨,联合房山区多部门进行联合执法,责令办学地点封停迁出。4月,青龙湖镇集中供水厂在夜间发生故障,导致4个村及中心区约2000户6000名居民生活饮用水中断,按照由下自上的吹哨机制,各村向镇指挥中心示警。在镇级无法及时处置的情况下,立即向区水务局吹哨,区水务局连夜安排5辆抗旱服务车于次日清晨到位,进行了12小时不间断供水,有效保障了群众的正常生活。为保证群众拥有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青龙湖镇召集区工商、刑侦支队、城管、消防支队、安监等多部门召开整改工作推进会,并到果各庄村开展实地检查,疏解流动人口112人,消除安全隐患30余处。
随着产业转型,青龙湖镇信访矛盾、诉讼案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为了尽快解决群众诉求,青龙湖镇在马家沟村启动“无诉讼村”创建活动。
针对解决日常巡查中发现的可以由镇级层面处理的问题,青龙湖镇通过网格员、街巷长、小巷管家向指挥中心报告,由镇综合执法队进行快速处理,让群众不出家门就把烦心事、闹心事解决。
这些群众身边的小事能够得到快速治理,依赖于“1+3+5+5”的“伞”形模式的工作方法。强化领导体系建设,突出“伞柄”主心骨作用。青龙湖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职能科室科长、各村支部书记、社区主任为成员的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设立工作专班。形成了自上至下的领导体系,强化了党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统领。完成“一中心统筹两平台”建设,突出“伞把”调度处置功能。成立青龙湖镇城市管理指挥分中心;组建以村建、市政、环境办等职能科室为主干的综合处置平台;镇城管、食药所、派出所、综治、工商、安全科等职能部门为基础成立综合执法平台,联合开展综合执法工作。组建“网格员、街巷长、小巷管家”队伍建设,突出“伞面”的覆盖作用。一是组建网格员队伍;二是完成街巷长设置;三是完成“小巷管家”招募工作,共招募以党员、村民代表为主体的小巷管家共169名。通过“网格员、街巷长、小巷管家”组建工作,在全镇范围形成条块结合、全覆盖的网格体系。以问题为导向划分五大片区强化“伞骨”支撑作用。青龙湖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问题类型、职责匹配、信息互通、统一调动”的原则,将全镇分为大石河、阎河路沿线、北部山区、城乡接合部、跨区接合部、森林公园5大网格片区,根据科室的主要职责委派一名科长作为网格片长。试吹“五阶变奏哨”,实现共鸣解难题。“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作为党建引领乡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新模式,为解决基层管理实际困难开辟了新的途径,面对“吹哨”这个新平台,青龙湖镇从找准问题切入点、把哨吹响、力争实效三个方面积极实践,通过“变奏”实现“共鸣”取得了初步成效。
青龙湖镇用“伞”形工作模式,迅速而全面地解决群众诉求,将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实实在在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