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北京朝阳:三里屯爱心缝纫队 编织浓浓志愿情

来源:朝阳区文明办

时间:2019-12-10

 

图片来源:朝阳报

图片来源:朝阳报

  入冬以来,气温持续下降,寒冷的天气里,坐在公交站的座椅上等车,金属椅子的寒意立马遍布全身,冻得人直打哆嗦。近日,北京朝阳区三里屯地区三里屯、工人体育场北门、幸福三村等17个公交站的22条座椅“穿上”了棉衣,让乘客等车时不再有椅坐不得。而这些棉坐垫全部是由三里屯街道两支爱心缝纫队缝制的。

图片来源:朝阳报

  2015年,三里屯地区成立了幸福一村爱心缝纫服务队,8名居民志愿者定期在社区开展义务缝纫服务,为老年居民修衣改衣、缝补布制品、制作家居小物件……受到居民一致好评。此后,街道将此项目在有条件的社区推广,又成立了东三里缝纫队,面向地区群众提供义务缝纫服务。两支缝纫队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地区的明星志愿队伍,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缝纫队的带动和号召下,更多有一技之长的居民组建成志愿服务队,地区社会单位也出人、出物、出钱,投身志愿服务,互助互爱之风在三里屯地区盛行。

  为老服务串起邻里情

  “老刘,我有条裤子小了,能给我放放吗?”近日,幸福一村居民张大叔在楼下碰到了缝纫队的栗桂琴,当面“下单”请缝纫队帮忙修改裤子。栗桂琴当即接了单,随后就到工作室帮张大叔量尺寸,进行修改。

  2015年底,幸福一村居民栗桂琴、李凤英、刘兰芳等几位有缝纫技艺的居民借助“创享计划”平台,成立了幸福一村爱心缝纫服务队,面向地区老人,定期提供义务缝纫服务。“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裁缝店越来越少,有时得跑大老远修衣服。老人年纪大,腿脚不好,旧衣服不舍得扔,找缝纫店对他们来说是个大难题。”刘兰芳说,成立缝纫队的初衷是提供为老服务,照顾社区里的老人,让老人生活的更加便利。

  刚成立时,缝纫队每月选一天为服务日,集中为老人缝补衣物。慢慢地,缝纫队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上门的居民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像张大叔这样临时“点单”的,为了尽量满足居民的需求,缝纫队调整了“接单”时间,变集中服务为随叫随到,“有求必应”。“有时老人临时想起来要改衣服,打个电话,我们有时间就给做了。”刘兰芳介绍,除了接“临时单”,缝纫队还接“急单”,连夜赶工为老人修改衣服,尽力帮助老人。

  缝纫队的成立,帮老人们解决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大麻烦。2018年夏天,80多岁的张宝兴拿着一摞裤子找到缝纫队,让志愿者修剪。其中有几条裤子需要改短,而在此之前,老人都是挽着裤腿穿,行走时十分不便。换上改好的裤子,张宝兴笑意融融,对志愿者说:“还是改短后穿着舒服。”

  缝纫队员还边做边学,不断提高缝纫技能。2019年夏天,结合社区老人的需求,队员们反复琢磨,多次修改,做了10个U型枕,方便老人居家看电视。另外还做了30个靠垫、购物袋和公交卡套送给社区老人,利用自己的手艺为老人提供生活便利。

图片来源:朝阳报  

  走进军营缝出鱼水情

  2019年11月7日,东三里缝纫队走进军营,为战士们修补衣物。每季度进一次军营是缝纫队的传统。

  东三里缝纫队目前有9名成员。虽然正式成立于2017年,但他们的服务活动要往前追溯很多年。之前,常有居民不舍得将损坏的衣服扔掉,但苦于附近没有裁缝店,到远处的裁缝店修补一次耗时耗力,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难题。社区了解到居民的需求后,召集有手艺、有意向的志愿者定期为居民缝补。几年下来,提供缝纫服务的居民相对固定,于是正式组建了一支社区缝纫队伍,取名“变废为宝”服务队,为居民修补衣服,让旧衣变“新装”。

  缝纫队正式成立前,社区在与近旁的武警中队进行双拥共建时了解到,军营里没有缝纫师傅,战士们又大多不会针线活,训练时损坏的衣服无处修理,为此战士们颇感苦恼。与武警中队沟通后,社区征求“缝纫队”的意见,将服务送到军营里。从此以后,只要战士需要,志愿者们便赶到军营。缝纫队成立后,继续将这一传统延续下去,每季度都会进一次军营,为战士们缝补修改衣物。

  “叔叔阿姨,我这次有五条裤子要缝。”战士小沈刚站完岗,得知缝纫队又来了,抱着五条裤子来到服务点。此次义务缝纫服务结束的当天,武警中队的同志又联系到社区和缝纫队队长李红心,表示有很多战士因为站岗、训练没赶上服务活动,还有很多战士有衣服需要缝补,希望志愿者们再增加半天时间。了解到情况,李红心当即通知队友,第二天,大家放下手里的事,再次走进军营。“战士们看到我们再去,特别高兴。”刘兰芳说,进军营的两天,大家手里都没闲的时候,忙忙碌碌共为战士修改、缝补了100多件衣物。

  除了每季度一次的“传统项目”,缝纫队的叔叔阿姨还应武警中队的需求,制作乒乓球台罩、缝制窗帘等布艺制品,提供“定制服务”,缝纫进军营也成为东三里社区缝纫队的一大服务特色。

图片来源:朝阳报

  示范带动传递志愿情

  缝纫队的成立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在地区形成了示范带动作用。“不仅两支队伍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他社区有一技之长的居民也组成专业队伍,义务服务居民。”三里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地区的志愿服务活动还动员了很多社会单位,在志愿者的带动下,社会单位工作人员广泛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刘洪便是在志愿者的影响下加入幸福一村缝纫队的。刘洪是一名专业裁缝,从业几十年,有自己的裁缝铺,就开在社区里,手艺有口皆碑。幸福一村爱心缝纫队成立后,刘洪看到志愿者们为居民缝补却不收一分钱,爱心行为令其深受感动,于是主动提出加入缝纫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居民服务。

  东三里缝纫队的“机修工”张万碌也是后来才加入的。张万碌原是单位的人事,看到缝纫队缺一名维修工,略懂维修的他毛遂自荐接下了“机修工”这一工作。虽然懂得一些维修知识,但还不能完全满足缝纫机的维修要求,张万碌便一边学习,一边琢磨,一边修理,很快就摸清了缝纫机的结构和维修原理,成为“专业”的缝纫机修理工。如今张万碌还兼职裁缝,帮着其他志愿者一起缝补衣物。

  前几天,两支缝纫队伍为地区公交站的座椅缝制了坐垫,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爱乐乐团项目部工作人员看到公交站上新装的坐垫,循着“蛛丝马迹”找到了缝纫队。了解到缝纫队义务缝制坐垫,方便乘客的爱心事迹,项目党支部当即商议,向缝纫队捐赠两台锁边机,为地区的志愿服务做出贡献。

  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社会单位与缝纫队一起服务居民,志愿服务在地区蔚然成风。发生变化的,还有邻里之间的关系。“缝纫队成立后,邻里之间更亲密了。以前大家虽同住一栋楼,但相逢不相识。我们为居民服务,和更多的人相互认识,工作室还成了大家聊天的场所,一来二去,邻里之间慢慢地都认识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李红心还说,参与志愿服务,队员们也收获了幸福感和成就感。

(责任编辑:张东霞)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