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0-03-23“我得没得病你们不知道吗?我现在就找你们开健康证明。”一大早,一位口罩、眼镜、帽子“全副武装”的居民来到东城区永外街道天天家园社区居委会,正和社区工作人员大声争执着。隔壁屋的社工孙雪听见声音,立马跑了过去:“葛姐,别着急,有什么事,您慢慢说。”居民一楞,上下打量了孙雪半天,这才疑惑地问:“你认识我啊?我都捂成这样了,你还能认出我来?”孙雪笑了,“别看您捂的严实,我一听声就知道您是谁,您家就住40号李大妈家后面对不对?”大姐一听,确实是“熟人”,一股火气顿时消了一半。
不到两个月的工夫,在东城永外地区进行疫情防控服务的一名网格长孙雪就练就了“听声辨人”的绝技,看看衣着打扮、走路姿态和说话的腔调,就能分辨出是哪位居民,甚至连家住哪里、房屋状况、家庭情况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眼观六路入户排查有窍门
为了防控疫情,天天家园社区被划分成了三个网格,多年来一直在社区做群众工作的孙雪成为了一号网格的网格长。“疫情期间,我负责的网格全是平房区,共有409户居民,其中305户是自住,72户出租,共有2800多人……”说起自己网格的情况,孙雪可谓了如指掌。
原来,从疫情初期开始,孙雪就用最原始的“笨办法”,挨家挨户,敲门走访。而且为了掌握人员流动的情况,她天天走,天天查。今天去敲门,没人,明天再去敲;白天去敲门,没人,那就晚上去敲。
孙雪总结出了诀窍,进院摸排,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踏进一个平房小院,孙雪的眼睛立刻像雷达一样四处“扫描”。住平房和住楼房不一样,平房没阳台,洗完衣服,必须晾在院里或是胡同里。有的平房院好久没人住了,突然有一天,院里晾出床单了、晒出被子了,“这家夜里肯定回来人了”。再细看看,晾衣绳上挂的衣服,有男有女,还有小孩的衣服,“这么一推算,不用说,那肯定是一家三口无疑”。
靠着自己逐渐摸索出来的规律和一股子韧劲,孙雪不光绘制出了每一户院落的平面图,还按照房屋门号、类别、重点人群建起了一本本台账,精细化掌握每一户居民的详细情况。
400多户居民“听声辨人”认个全
“想服务好平房区的居民,光靠文件和条条框框可不行,靠的是亲情,跟居民越熟,好多事就越好办。”平时生活中就特别善于观察的孙雪,疫情期间更是发挥了自己的这一特长,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把自己所管辖网格中400多户居民的认了个全。
疫情防控初期,社区还没来得及制作出入证,守在胡同口值守点的社区工作人员们,只能靠眼睛来辩认辖区内的居民。但不少居民出行都是“全副武装”,用口罩、眼镜、帽子把整张脸捂得严严实实,想辨别出居民确有难度。孙雪就每天刻意观察每一位居民的衣着打扮、走路姿态和说话的腔调。经常穿哪种款式的大衣,喜欢戴什么样的帽子,眼镜框上有哪种花纹,走路是快是慢,渐渐,她练就了“听声辨人”的绝技,听听说话声音,看看穿衣戴帽,就能大概猜出这位居民姓甚名谁。
记者跟随孙雪在卡口处站了一会,只见远处一个老人拎着兜子缓缓走来,孙雪立刻说,这是住在安乐林路40号的张大爷。走近一看,果然是。“张大爷您买菜回来了啊”听见孙雪的招呼,大爷挥挥出入证,摆摆手打个招呼。再看见户相熟的居民要出胡同,孙雪又招呼起来:“张阿姨,今天刮这么大风,怎么没戴帽子啊,昨天还戴着帽子呢。”阿姨一摸脑袋,嘿,还真忘了,赶紧回家取去。
主打亲情服务自费购口罩街头送
家住安乐林路32号的刘淑华告诉记者,最开始,有邻居因为出门检查繁锁还曾经报怨过。但是只要孙雪在岗,她大老远就特别热情地打招呼,还嘘寒问暖地跟居民聊上两句,让人觉得心里特热乎。如今,抱怨的人少了,笑着打招呼的居民越来越多了。“我们平房区的居民,人人都认识她。平时检查、测体温也都是为了我们好,我们支持她的工作。”
正在胡同巡视,孙雪突然发现,墙根太阳底下,搬着马扎晒太阳的一位老太太,竟然没戴口罩就出门了。“阿姨,您出门又忘戴口罩了?这个口罩是新的,您赶紧先戴上。”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前,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个一次性口罩,细心地替老人戴好。“我自己买了点一次性口罩,平时在胡同里遇见忘戴口罩的居民,就赶紧送上一个。”说完,孙雪用保鲜袋包好剩下的几个口罩,小心翼翼地塞回贴身的口袋中,这才继续巡逻。
(责任编辑:姚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