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朝阳区文明办
时间:2020-05-18
图片来源:朝阳报
2020年5月17日是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助残脱贫决胜小康”。近年来,北京朝阳区残疾人工作坚持把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政策全覆盖、人群全覆盖、关爱全覆盖为导向,着力推进残联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牢牢把握政策精准、服务精细、设施精致、工作精心的标准,积极回应残疾人所需所急所盼,以扎实有效的行动不断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战疫情 并肩筑起防控堡垒
朝阳区残联党组理事会将疫情防控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统筹协调,全力抗疫,汇聚机关党员干部、专门协会、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助残志愿者、助残机构、服务热线、社会单位、残疾人“八方”力量,共同构筑起坚强的抗“疫”堡垒,全面推进残联系统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服务热线、心理热线“双在线”
疫情期间,部分残疾人现场服务暂停,朝阳区残联充分利用残疾人服务热线53207000满足残疾人及社会单位的咨询需求,及时了解残疾人诉求。三个月来,热线共接听电话1000余个,围绕残疾人证(卡)办理、过期激活、关系转移、助残补贴发放、文体培训报名等为残疾人答疑解惑。
为帮助残疾人及家庭预防与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困顿,帮助残疾人尤其是精神残疾人平稳渡过特殊时期,区残联还专门开通了朝阳区残疾人心理援助热线,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残疾人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自2月10日开通至今,已服务残疾人及家属1100余人次。
区残联以服务热线、心理热线为残疾人接诉即办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起协调联动机制,针对残疾人诉求第一时间对接业务部门进行处理,努力做到“未诉先办”。
封闭式管理养护类残疾人机构
区残联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做好朝阳区东方爱心康复托管中心、博爱残疾人康复护理中心、大柳树精神病康复中心、精神病托管服务中心4家运转中养护类残疾人机构的疫情防控工作。多次到机构进行实地检查指导,监督机构实行全封闭管理,严格落实疫情日报制度。
贴心关爱残疾人真情服务暖人心
区残联统筹残疾人专职委员、志愿者、助残机构等力量,深入掌握疫情期间残疾人需求,确保残疾人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各街乡残联对辖区内残疾人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及时掌握残疾人在疫情期间的特殊需求,开展为残疾人家庭送餐、送药、代购、代邮、心理疏导等服务。多家温馨家园依托微信群开设“空中课堂”,组织残疾人开展线上文化娱乐及学习活动。助残服务机构停课不停学,通过视频、图片、语音等线上方式为家长提供远程一对一或一对一多康复指导,满足残疾儿童在疫情期间的康复需求。
稳就业 多措并举全方位服务
帮扶性就业基地建设护航残疾人
2018—2019年,区残联共建设22家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通过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重点解决稳定期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其中不乏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等知名企业。
自主创业补贴、创业指导“双到位”
最近,肢体残疾人赵锶收到了区残联发放的自主创业补贴款,这已经是赵锶第二年领取区残联发放的此项补贴。
在享受创业补贴的同时,赵锶还参加了创业培训课程的学习,培训内容包括创业初期各类困境及解决方案,资金运作,产品推广等,这些课程使他提升了经营能力,转变了公司的运营思路。
“多管齐下”稳就业
区残联每年都举办雇主培训会,建立起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双向联动机制,仅2019年就为600余家企业进行雇主培训,为企业讲解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帮助企业科学设计残疾人岗位。针对应届毕业生,区残联专门开设了残疾人大学生职业训练营,保证应届残疾人大学生100%就业。职业培训方面,举办了打字员、动漫设计、计算机编程、网页制作等技能培训项目,2019年培训残疾人430人次。2019年全年,全区新增残疾人就业651人。
“云招聘”助力“最难就业季”
即将毕业于北京某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听力一级残疾人牛牛(化名)成功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上岗实习,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办好一件事”主题事项的研究开发、日常的窗口工作和手语翻译工作。帮助牛牛找到实习岗位的,是区残联在疫情期间举办的“云招聘”。自2月份以来,区残联通过网络平台相继发布了40余个残疾人专项岗位,目前已收到简历42份,精准推荐岗位32人,对于求职过程中有心理障碍的残疾人,区残联还对其开展心理疏导服务。
助脱贫 精准帮扶困难残疾人
截至2019年底,朝阳区共有2964人享受残疾人居家养老(助残)服务,2319人享受残疾人自主创业就业保险补贴,4236名肢体残疾人享受燃油补贴,346人享受困境家庭服务对象入住社会福利机构补贴。2019年“两节”“全国助残日”“六一”儿童节期间走访慰问残疾人18257户,发放慰问金938.36万元。
针对困难残疾人,区残联研究制定了《朝阳区困难残疾人“一人一案”精准帮扶实施方案》,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孤残重残、多重残疾等特殊困难家庭残疾人建立“一人一案”台账,强化主动发现、重点保障、优先服务,探索建立精准帮扶模式。
促康复 关注诉求有需有应
近年来,朝阳区制定并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股骨头置换、贫困精神和智力残疾人入住康复机构、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救助四项区级康复救助政策,在实现各类残疾人康复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精准化康复服务。
2019年,朝阳区“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超过90%。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与残疾人动态更新需求调查工作相结合,精准掌握康复需求;二是康复政策实现人群全覆盖;三是通过专业康复服务机构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进行精准干预。在每年残疾人动态更新需求调查工作中,对于残疾人康复需求,各级残联及时响应,通过宣传政策、及时转介等形式实现残疾人康复有需有应。
全面落实残疾人康复服务办法中涵盖的60余项基本康复服务内容,如肢体残疾人日常生活能力、体能活动、社会适应能力等康复服务,听力、言语残疾人工耳蜗、助听器装配及语言康复训练服务,视力残疾人出行、生活适应能力等康复训练服务,智力残疾人生活自理、安全防范、居家生活及日间照料等服务,精神残疾人服药、心理及稳定残疾人转衔等服务,实现了肢体、视力、听力、智力及精神残疾人从出生到离世全生命周期的康复覆盖。推进康复机构备案工作,特别是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康复机构。
在普及性康复服务政策的基础上,朝阳区还创新开展精准化康复服务。此外,还开展了覆盖各类别残疾人的心理服务项目,对所有新持残疾人证残疾人及家属开展心理服务支持,多层面促进残疾人康复。
筑根基 搭建桥梁激发活力
区残联充分发挥聋人协会、盲人协会、肢体残疾人协会、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五大专门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倾听残疾人心声,满足残疾人需求,激发残疾人活力。
区残联每季度定期召开理事会与专门协会通报会,理事会领导班子与五大专门协会主席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听取意见建议。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充分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主体作用,不断从残疾人群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促进工作创新。
盲人协会打造别具特色的文化助盲理念,推动“光明影院”落地区残联,每月为视障残疾人免费放映一次无障碍电影,以公益之心传播文化精品,构筑彰显人文关怀、传播文化成果的“文化盲道”。聋人协会坚持营造“聋听共融”社会新氛围,通过“手语小课堂”等形式促进聋人融入社会。肢残人协会率先成立朝阳区肢残人协会党员先锋队,开展一系列特色党建活动,不断深化党建引领。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链接社会资源,携手中国狮子联会北京代表处开展“诵爱国诗篇抒爱国情怀”我爱我的祖国诗歌朗诵会活动,引导残疾人及亲友树立爱国主义情怀。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践行文化自信,“了解北京留住北京”等主题活动让精神残疾人走出家门,丰富生活。各专门协会全年开展活动160余次,惠及残疾人6000余人次。
无障碍 专项行动有序推进
朝阳区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区无障碍专班克服疫情等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对立行立改、易行易改的问题大力实施整治,行动卓有成效。通过联合区城管执法局先后四次对六里屯、大屯、大望路等街区和道路进行集中整治和持续执法,部分地区的无障碍设施突出问题得到切实整改,无障碍设施得到正常使用。
在信息无障碍方面,区残联推动朝阳有线《同在蓝天下》栏目增加手语翻译。区政务服务局联合区科信局,将信息无障碍纳入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在网站无障碍功能栏目中增加了屏幕放大器、屏幕阅读器、语音识别软件、替代性键盘、替代性指点设备等辅助功能,让视障者、听障者等残疾人群体能够无障碍地使用电子政务,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地、方便地、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与此同时,区政务服务局还开通了无障碍“爱心窗口”,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加方便贴心的无障碍软性服务。
亮点工作
区委、区政府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抓住筹办冬残奥会有利契机,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专项行动,彰显“首善有爱、环境无碍”的城市文明;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出台《北京市朝阳区残疾人联合会改革方案》,推进残联组织改革和服务创新;39家区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形成工作合力,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区残联团结带领残疾人五大专门协会,稳步开展“助医”“助明”“助听”“助行”等各项残疾人工作,残疾人基本康复覆盖率在全市“七有”“五性”评价体系中名列前茅,残疾人“接诉即办”工作在全区排名靠前;区残联荣获“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朝阳区17.62万名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疫情防控、文化体育、基层治理、垃圾分类等各领域积极发挥作用,回馈社会;在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朝阳区残疾人运动员在竞技项目中获得金牌20枚、银牌27枚、铜牌17枚,群众体育项目中获得金牌1枚、银牌4枚、铜牌2枚。
(责任编辑:张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