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东城区文化志愿者“艺”起战疫

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0-05-19

  罗欧

  特长:抖空竹

 

  “还有热水喝吗?”“姑娘吃饭了吗?上我家吃去!”在方砖厂胡同西口值守时,罗欧总能听见这样的声音。15岁便开始学习抖空竹的罗欧如今已拥有一批跟随多年的学员。大年初四,她就参与到社区入户、卡口值守的工作中。为此,学员们纷纷在微信群里送去叮嘱和关心。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抖空竹课程暂未开始,但当天的值守工作结束后,罗欧仍会为学员进行线上答疑,有些学员还会趁午休时到点位附近请她现场指导。

  “我从小在胡同里长大,和胡同里的居民心意相通。”罗欧笑着说。“有一次,我随口和保安说了一句:今儿怎么有点饿啊。不一会就收到居民的爱心盒饭了。”不仅如此,一位住在方砖厂胡同的大爷每天都会为他们送去饮用水,大爷每次经过卡口便会问一句:“有水喝吗?”

  高强度、长时间的值守工作常常令她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家。“妈,你有什么不舒服的和我说说,别憋着。”虽然儿子才读二年级,但很会安慰妈妈。踩肩、坐肩,母子二人有着独特的解压方式——合力完成基本的杂技动作。只要回家和儿子聊聊天,压力就能排解大半,“我儿子说他罩我。”她笑着说。

  张月明

  特长:芭蕾舞

  张月明家住西五环,每次从家到值守点位需要80分钟左右的通勤时间。前期,有少数居民不理解查出入证和测温的重要性,从参与值守到现在,他见证着居民态度的转变。“现在大家都很配合,前不久我还收到一位阿姨送来的橙子。”他说。

  今年,东城区第一文化馆推出了“艺+1云课堂”活动,为在家的居民提供线上艺术课程教学。学员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录制汇报作业、老师通过线上直播统一讲解作业中的问题……完整的教学流程为辖区居民丰富了疫情期间的“宅家”生活。

  学习舞蹈19年的张月明也会定期上传教学视频、线上直播答疑。“参加芭蕾舞课的居民年龄基本在40-60岁之间,叔叔阿姨们热情很高,经常卡点‘抢课’。”他说。他12岁进入军艺,转业至东城区第一文化馆后,便投入各项公益性质舞蹈教学工作。

  从春节后开始参与值守,几场大雪和大风都被他赶上了。帐篷被吹到几十米开外、屋檐上的瓦被吹落、志愿者和保安手扶护栏为居民测温……一线的值守经历让张月明颇有感触,“参与志愿工作后,更清晰地感知到各个岗位的不易。”他说到。

  赵曼

  特长:视频、“胡同孙女”

  今年2月,赵曼来到后鼓楼苑胡同开始值守工作。如今的她已经成为“胡同孙女”。送零食、送水、送衣物……附近的居民早已把她看作自家孩子。

  4月的一个雨天,一位阿姨为她熬上一锅热腾腾的鸡汤,径直端到后鼓楼苑胡同北口。“结果那天不是我的岗,阿姨就给端回去了。”赵曼笑着说。

  一个多月之前,快递还不能进入胡同,老年人取大件快递比较麻烦。一天,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拉着小推车缓慢走到胡同口取件,“那个快递得有一个小冰箱的大小。”赵曼回忆到。于是她赶紧上前,连推带扶,帮老人将快递送回家中。“那次老爷爷特别开心。后来到了4月,气温变化大,他好几次因为怕我受冻,给我送衣服过来。” 她说。

  还有一位70多岁的阿姨主动加她的微信,“天冷了,衣服穿够啊!”“天热了,有水喝吗?”每隔几天就送去关心。和赵曼愈发亲近之后,老人还常常在微信里问她郊游的好去处。

  身为90后,赵曼在疫情爆发时便主动报名参与一线志愿工作,今年春天还参与了交道口街道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用心、体贴是她独特的工作风格。她担心快递小哥送餐迟到,就请他们口头告知基本信息,随后帮他们登记,她说:“胡同里比较深,就怎么省时怎么来,以免他们误点儿。”作为“胡同孙女”,她还会被老人“预约”指导手机使用方法。

  前不久,她刚刚度过自己的30岁生日,疫情其间,这个生日于她有着独特的意义。“90后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我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她笑着说到。

(责任编辑:张东霞)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