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相关资料 >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简报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简报第31期

来源:首都精神文明办

时间:2010-05-04

“绿袖标”指导员将活跃在全市600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全市第3个“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举行

  4月29日,由首都文明办、市市政市容委、房山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本市第3个“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在房山区举行。市委副秘书长肖培参加活动,并宣布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正式成立。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首都文明办主任陈冬发布了“做文明有礼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的全年安排。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陈玲部署组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指导员(绿袖标指导员)”队伍的方案。房山区介绍了建立指导员队伍,开展垃圾分类引导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活动仪式由市市政市容委副书记、副主任孟令华主持。首都文明办副主任陈建文和房山区领导参加了活动。与会领导还分别向19个“绿袖标志愿指导员队伍”代表授旗。

  从2010年5月份起,“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每月将围绕一个主题内容,以“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实践活动。同时,在全市600个居住小区、30%的党政机关和学校中开展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示范引导活动,在100个单位开展生活垃圾“零废弃”试点,通过以点带面,普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知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2010年力争将全市生活垃圾年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

  为进一步开展“做文明有礼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目前,首都文明办和市市政市容委拟定了“全市600个试点小区建立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指导意见”。从5月份开始到年底前,在全市600个生活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建立“绿袖标”指导员队伍,大力宣传和普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知识,指导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方法知晓率和垃圾正确投放率。

  活动仪式后,与会领导参观了房山区良乡厨余垃圾处理站和海逸半岛社区。良乡厨余垃圾处理站于2009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厨余垃圾经过生物处理后,可作为园林绿化有机肥使用。每吨厨余垃圾能生产2-3公斤的肥料。在海逸半岛社区,大家参观学习了社区垃圾分类的经验做法。全市首期“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指导员”骨干培训班在房山区举办。(首都精神文明办、市市政市容委供稿)

加快垃圾分类 建设绿色房山--房山区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 资源化 无害化

  房山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北京”的理念,高度重视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颁布实施后,房山区结合区情,明确了“政府主导-专业管理-属地负责-社区(村庄)发动-居民参与”的垃圾分类模式。2009年在良乡新城范围内的15个社区进行垃圾分类,覆盖人口4.2万人,目前减量率实现31%。农村地区分类覆盖人口24万人,涵盖10个乡镇的216个行政村,已在各乡镇全部建立专业管理队伍、基本完成配套设施设备建设。

  一是落实行政体制,引导全民参与。2009年的4月和9月分别在全区组织垃圾分类动员会,区长与乡镇签订责任书,同时制定了城市地区及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办法。各乡镇成立了以行政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对全镇垃圾源头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检查指导工作,确保了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印制了指导宣传手册并发放到户,开展了垃圾分类宣传进校园、进社区(村庄)、进店铺、进机关等活动,普及分类知识,并且每个月在开展垃圾分类的社区进行分类优秀户的评选,发放流动红旗及小件日常用品作为奖励,鼓励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二是落实分类体系,建立专业队伍。在城镇地区建立了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及监督队伍,分布在各社区之中,由环卫队统一管理。指导员经培训合格后,佩戴统一袖标上岗。每名指导员负责2~3个垃圾站点,主要负责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在站点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做好日常投放记录,督促居民分类,提高分类意识和质量。环卫清洁队专门组建了分类监察小组,对分类指导员进行早晚签到,加强管理。在农村地区,各乡镇结合本地特点也建立了分类回收员与运输队伍。

  三是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在城镇垃圾分类中,先后投入资金652万元为实施地区的居民配备户用垃圾桶及收集袋,为社区配备了240升垃圾桶、密闭三轮车,为清洁队配备了餐厨垃圾车、可回收专用车等专业收集车辆。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出资100余万元组建了147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农村地区分类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对分类配套设施建设及宣传动员工作给予了有力的保障。

  四是完善设施,制定分类设施的设置标准。根据人口、楼宇及村庄的数量,合理配置分类设施,同时,为确保后期处理的有效衔接,于2009建成良乡厨余垃圾处理站,基本满足示范地区的厨余垃圾处理。

  经过半年多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促进了区域环境的改善和城乡环境品位的提高。通过垃圾的源头分类和配套设施建设,解决了目前城镇垃圾分类示范地区垃圾分类投放,混装运输及处理的难题,实现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通过广泛宣传、指导员上门服务、激励考评等一系列措施,居民环境卫生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从开始的不适应到初步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并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和监督。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