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相关资料 >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简报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简报第37期

来源:首都精神文明办

时间:2010-05-24

  宣武区健全信息工作机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工作

  宣武区紧紧围绕市区的中心工作,坚持不懈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工作,准确、及时地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参考和推动的作用,为领导了解情况、科学决策发挥了桥梁和参谋助手的作用。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信息工作长效机制。宣武区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区领导多次对该项工作进行指示,文明办领导亲自审批每篇信息。为了促进信息工作的长期化、规范化发展,切实提高信息工作的水平和质量,2009年12月,制定并下发了《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工作制度》。建立了信息约稿制度、信息调研制度、信息上报和采用每半年通报制度、信息考评制度等。从信息报送内容、信息报送制度、规范信息报送渠道、加强信息联络员管理、信息报送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规范,为信息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目前,宣武区已建立了区、街、社区三级专(兼)职的信息员队伍。信息收集、审核、报送制度得到健全。信息工作做到了人员、责任、制度三落实,推动了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二、依托载体,信息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宣武区精神文明动态》1989年创刊,是宣武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刊物,是指导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宣传推广宣武区形象的重要平台,也是向上级汇报交流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坚持办好这一载体的基础上,为不断拓宽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领域,2007年又开通了宣武文明网,成为宣传宣武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资料库。在建设这两个信息载体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高、二大、三多、四快”的宗旨:“一高”即信息质量要高。对信息进行深加工,认真把好信息出口关,在加工中使信息增值。“二大”即信息量要大,发行量要大。《精神文明动态》所反映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发行已覆盖到全区各个单位、部门和部分驻区中央市属单位,达140多份。“三多”即多搜集、多思考、多编辑。时时注意捕捉信息,搜集近期重点工作,预约信息稿件,到基层调研等,提高了信息实用性。“四快”即写的快、编的快、印的快、发的快。实现了工作任务完成的好、宣传作用发挥的好、各方面的评价好的成绩。

  三、突出重点,信息工作得到新发展。在信息工作中,紧紧围绕中央以及市区当前重要活动的贯彻落实情况,准确把握时代节奏,关注社会热点,不断宣传有利于社会进步,并为群众所关注的新内容,突出信息的重要性。做到 “三反映”,即长期性工作定期反映,阶段性工作集中反映,实效性工作及时反映。如:《北京市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实施意见》下发后,宣武区及时编写了采取七条措施推动网吧文明建设、采取多种措施优化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等信息,被首都文明办采用多条。特别是“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及时编发上报了全区“创造城市美好生活新春楹联送万家”活动、“弘扬雷锋精神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我们的节日》、“宣武区十万市民提高信息能力培训工程”等多条活动信息,从而保证并促进了全区“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活动的宣传和开展。

  海淀区把握区域特色紧紧围绕中心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工作

  海淀区把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工作作为文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紧紧围绕精神文明建设中心工作, 拓宽宣传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信息宣传实效性,促进领导有效决策推动工作,宣传展示海淀区的文明风采。

  一、抓重点,推动领导决策。坚持把领导关注的、正在思考的、有待了解的问题,放在信息工作的首要位置,确立了围绕领导决策提供信息的思路,切实把握文明工作的重点,采编和报送能带动全局、推动全区工作的信息。紧紧把握和突出海淀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特色,在信息的采编中注意突出区域特色,打造中关村品牌。在信息宣传上,突出群众参与,为民办实事,通过创建受益等理念。如,在解决海淀区老旧社区文明创建的“瓶颈”问题的过程中,信息工作紧跟各个工作环节,随着调研-定方案-出台文件-先行试点-整体推进,全面反映统筹协调有关单位开展文明创建工作的情况。

  二、抓亮点,展示文明风采。把捕捉亮点信息作为提升信息价值的重要举措,在挖掘特色信息、提炼典型信息方面狠下功夫。从基层报送的大量信息中,发现闪光点,注重信息的提炼升华,形成有价值的信息上报。例如,在未成年人工作中,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发挥海淀科技、教育、文化大区的优势,实施“美德工程”,把“企业家进校园”、“金帆社区之旅”、学生走进清华、普及安全知识等一系列活动和举措,纳入“美德工程”中,编写成信息上报,中央文明办简报进行了报道交流。

  三、抓载体,拓宽宣传阵地。一是创办《文明新发现》电视栏目。在802数字频道和海淀有线电视台创办了《文明新发现》专题栏目,每周六晚7:30播出20分钟,全方位宣传全区的文明建设活动。二是开通“海淀文明网”,搭建展示海淀文明、传播文明、展示风采的平台,坚持每日更新内容。三是在《中关村》杂志开设“文明风范”专栏。利用《中关村》杂志发行量大、读者层次高的特点,宣传“企业家进校园”宣讲活动。四是在《海淀报》开设文明专栏,围绕中心工作推出不同主题,如“做文明有礼的海淀人”、“我们的节日”、“爱海淀、讲文明、树新风”等。

  四、抓统筹,畅通报送渠道。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积极开发信息来源,把目标锁定在与文明建设关系密切的领域,挖掘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关注上层决策、关注基层民意、关注部门动态等有效手段,确保信息来源渠道多、涉及面广、反映内容全面。注重与有关部门沟通,征询阶段性宣传重点,注重与基层单位信息员的沟通,举办培训班进行辅导和指导。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报送机制,各街道乡镇、社区、村,以及与文明工作关系密切的各有关系统都建立了信息报送渠道。建立了信息工作考评激励机制,每年评选优秀信息、优秀信息员,调动了基层信息员积极性,信息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怀柔区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工作

  怀柔区坚持信息工作为中心工作服务的理念,注重宣传,突出重点,创新形式,搭建平台,及时准确地反映怀柔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新成果。

  一、强化三个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区文明委和文明办领导对宣传信息工作高度重视,与相关部门建立了信息工作挂钩联系机制,把基层精神文明信息纳入全年精神文明工作考核中。明确由一名副主任负责,责成专人管理“怀柔文明”网,负责信息采集编写。要求文明办全体工作人员和基层信息员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即政治意识、服务意识、主体意识。要求每个工作人员从我做起,人人参与,形成人人树立信息意识,个个收集信息的“大信息”工作格局。

  二、突出三个重点,服务中心工作。在信息工作中,突出“传统美德教育、乡风文明建设、做文明有礼北京人”三个重点,充分利用怀柔《精神文明建设信息》、“怀柔文明”网的优势,对全区各单位开展活动进行全面报道。

  2009年以来,区精神文明委在全区开展了“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怀柔”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怀柔文明”网开辟了“传统经典诵读”专题,并对全区各单位开展的活动做全面报道。《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对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集中报道,使领导及时掌握情况,让干部群众学有目标。

  为配合区委区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区文明办把“创建和谐村镇”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点,在怀柔文明网上开辟专栏,突出“一镇一特色,一乡一品牌”,利用专题图片反映新农村的可喜变化。区文明办与区委宣传部共同发起乡风文明格言、谚语、童谣征集活动,获奖作品在《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和怀柔文明网上进行宣传报道。

  配合首都文明委“做文明有礼北京人”、“我们的节日”实践活动,“怀柔文明”网在网上大力宣传移风易俗,宣传和谐文明的新风尚好典型;开辟视频,播放礼仪讲座;刊发100多幅“不文明行为漫画”。为配合“做文明出行怀柔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信息》以及“怀柔文明”网加大对交通文明工作的报道力度,使“文明、礼让、安全、有序”成为怀柔交通和谐曲的主旋律。

  三、搭建三个平台,彰显怀柔特色。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利用三个平台不断深化信息宣传工作。第一个平台是“怀柔文明”网,开通于2004年,运行六年来,受到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喜爱,点击量已达975300人次。通过宣传报道怀柔区十大道德模范人物、“首都十大道德模范”等典型事迹,让更多的怀柔人投身到学习模范、构建和谐怀柔中来。第二个平台是《精神文明信息》。在信息编写过程中,注重时效性、典型性,提高可信度和准确度,两年来,共刊发信息近300期。第三个平台是其他媒体。与“首都文明热线”、区两台一报、“怀柔信息网”等密切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在区电视台设立了“文明在身边”、“文明大家谈”栏目;在怀柔广播电台开设“成长”专栏;与“首都文明热线”链接,宣传介绍活动情况;积极向《精神文明报》投稿,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怀柔的精神文明建设。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