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活动

来源:首都文明办

2021-12-21
11.jpg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l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这些谚语和顺L:I溜在许多古籍:卜部多有记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冬至赠鞋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献袜履

  古代女子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鞋袜。后唐《中华古今注》称:“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后妇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袜履,便相沿成习。

  三国时魏国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句子。《酉阳杂俎》中载:“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旧俗中无论南北,都流行这

  一风俗,大概是女红试手并祝尊长福寿绵长之意。杜甫诗中所说“刺绣五纹添弱线”就是指妇女制履袜的情形。北魏崔浩右R女献袜》中将这一风俗的意义说得很确切:“阳生于下,日永于天,长履景福,至于亿年。”因此,在过去.冬至也称为履长节。

  窖花

  冬末春初,花市往往利用窖藏技术使花提前开放,如牡丹、芍药、碧桃、玉兰等,此时都可修整为盆景出售,供人们点缀新年,俗称唐花。因为是用火使空气升温,促使花开,因而花期不长。宋朝时,杭州马睦出售的唐花最为著名。北平人冬之后,也可挖地为窖,以焰火熏烤,在窖中种植花卉瓜果,时常浇灌,促使其生长。即使是隆冬季节,一切蔬菜水果依然可以供应。

  正午之时,卖花声便在街巷中到处响起。女子竟相购买,此紫嫣红,布里新妆。山茶、茉莉、慈兰、珠兰之类的鲜花,用铜丝编制成别致的形状,或如半环,或缀成圆环.可在粪边斜擂或襟前点缀。而芍药、碧桃、海棠、玫瑰等花,选取鲜嫩待放的花苞,围插成巨球或者制成彩篮,悬挂在帐中,芳香四滋,令人陶醉。

  明代张置的《疑耀》中有较为具体的记述:“京师风俗,人冬以地窖养花,其法自汉已有之。汉室大官园冬种葱韭菜茹,覆以屋房,昼夜嫌温,火得煌气,诸菜皆生。召信臣为少府,谓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奏罢之。但此法以养菜蔬,未尝养花木也。今内家十月即进牡丹,亦是此法,然在汉止言覆以屋房而已,今法皆掘坑堑以窖之。盖人冬土中气暖,其所养花木,借土气火气相半也。”

  做节

  冬至又叫作长至。古人认为,冬至这一天,阳气生而君道长,政治上若有缺失,正是慎加修补的大好时机。自从汉代以来,皇室都要在冬至日举行庆贺典礼.宋元时仪式更为隆重。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或小冬,冬至日称为长至节或大冬,冬至后一日称为至后,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店铺市场闭市三天,学徒学生一概放假。人们熙来攘往,祝贺节日,祭祀祖先,探望师长,迎接女儿,沐浴宴饮,各种礼仪都重于常时,有冬节盘、分冬酒、拜冬等各种称呼。有谚语道,“冬至大似年”“冬朝大于年朝”,也就是吴中地区,巴冬瘦年”的说法。

  冬至又称为亚岁,有的地方也称过小年。有民谚道:“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不肯歇。”《东京梦华录》记载:“京师最重冬至,更易新履袜.美饮食,庆贺往来,一如年节。”《乾淳岁时记》中也记有:“朝廷大朝会,庆贺拜当,并如元正(元旦,古时指正月初一)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还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险诸庙,住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

  冬至日出嫁的女儿必要返回夫家,相传若不如此,娘家家道必会衰落。此风颇属无稽,大概是古人遵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训勉,用以敦促夫妇之道而已。

  消寒会

  《天宝遗事》载,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则扫雪通路,延请宾客到居处宴饮,称之为暖寒会。后人在冬至之后,也有人招集朋友,轮番聚饮,称为消寒会。《金陵岁时记》记载:“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谦饮,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日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戒房事

  冬月气温降低.万物敛藏,人体也是这样。因此此时最忌纵情态欲,否则精耗血亏,体质日虚,难于抵抗严寒气候。此外,冬至在气候变化上,也是一年中的一大节气,尤其要注愈节欲养生,多作休息。《后汉书·礼仪志》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