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烈士陵园是为纪念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烈士而建立的。陵园西面正厅是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走进陈列室,首先看到的是一块重要的文物,即1934年安葬烈士时,中共北方地下党为烈士雕刻的一块石碑。在这块墓碑两侧,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陈毅、李先念、林伯渠、何香凝等缅怀烈士的题词。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迁至北平,进驻香山,毛泽东主席就住在双清别墅,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住在与双清比邻的来青轩内。至此,香山的双清别墅成为中国革命进程中农村转战城市的第一站。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共同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渡江战役。

这座今天看似不起眼的小楼,历史非凡。它既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部,也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主阵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还是中共北京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这里,留下了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先驱者的不朽足迹。
北大红楼,一层东南角。昔日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办公室——119号房间仍在。办公桌上,按当年旧貌复原了陈列。一本1919年的台历,纸页已泛黄卷曲,时间正好停留在5月4日。

焦庄户民兵和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用地道战为主的斗争形式,对侵略者和压迫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国家、民族,也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留下了一串感人的故事。由于焦庄户村战功卓著,1947年11月10日,冀东十四军分区指示顺义县人民政府授予焦庄户“人民第一堡垒”的光荣称号,解放后,为了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英雄业迹,进一步对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于1964年秋建立了“焦庄户民兵斗争史陈列室”;1979年8月21日,北京市政府宣布纪念馆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改名为“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是北京中法大学旧址。这所只开办了30年的大学,却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留下了波澜壮阔的篇章,并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据点。它培养出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和进步思想的学生,其中很多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天安门广场记载了北京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天安门城楼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它庄严肃穆的形象是我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望一百多年前的1917年1月,箭杆胡同9号的这个小院,既是刚刚上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的家,也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新家。在这里,思想启蒙的号角吹响振聋发聩的最强音,将爱国青年们的心燃得火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北大教授,以《新青年》为阵地向封建文化宣战。
就在北京城里这个普普通通的小院中,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以震古烁今的气势席卷全国。

展示了几千年来炎黄子孙在侵略和压迫中,为争取生存权利、人民民主和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的历史,讴歌中国历代的战斗英雄和杰出的军事家,展示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赞颂他们感天地泣鬼神的盖世功勋。

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已走过百年的光辉历程,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足迹,展示着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是中华儿女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精神家园。同时,这里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重要窗口,是展示整个人类文明的宏伟殿堂。

卢沟桥旁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是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北京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50年初步建成,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一直用于安葬我国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国际友人、革命烈士和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整个墓地在苍松翠柏环抱中,庄严肃穆。

卢沟桥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桥,它是建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抗日胜利的无字碑。1937年“七·七事变” 发生于此,桥柱上当年日军的弹痕依稀可见。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既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觉醒和复兴的开始,它揭开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伟大斗争,卢沟桥从此被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