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老爷爷,一根拐杖拄。东南西北辨不清,一时犯糊涂。有个小朋友,名叫王小树。连忙上前问原因,热情来相助……来到北京城,人人都幸福。热情相帮首都人,让你不迷路。”这首名为《北京让你不迷路》的新童谣,曾在北京市举行的“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新童谣征集中荣获一等奖,还带动许多中小学生走上街头,成为帮助他人的“指路小天使”。
在近两年开展的“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中,这只是一个精彩片段。无论是青年白领还是学龄少年,不管是老北京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大家都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现代公民的责任感,积极参与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以点点滴滴的努力,为他人送温暖,为城市增光彩。
城市文明的“时尚达人”:我为首都添绿色
2006年的一次车祸让软件工程师司马飞燕告别了小汽车,同时让她痴迷上了自行车。她不仅通过写博客、做媒体嘉宾讲述“自己和自行车的那些事儿”,还成为北京自行车运动协会天坛车队队员,骑行的足迹遍及太湖、青海湖、台湾等地。2011年,她当选为首都100位“绿色出行文明交通时尚达人”之一。
“北京的机动车已经超过500万辆,城市不堪重负,这个时候,只有更多人选择自行车这种低碳绿色的交通工具出行,才能让我们的城市得到休养生息。”作为一名“60后”,司马飞燕现在不仅骑车上下班,还经常在节假日骑车到各地旅行。“骑自行车不仅能锻炼身体和意志,还能看到许多坐小汽车看不到的风景。”
在司马飞燕这样的绿色出行“时尚达人”的带动下,许多北京市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践行着文明交通的理念。在东城区,100多位社区老人向全市老年人发出倡议,号召尽量避开上下班高峰时段错峰出行。在全市各个公交、地铁站台,每天活跃着6700名公共文明引导员,引导乘客排队候车、有序上车。
秩序文明、网络文明、环境文明、观赏文明……北京市开展的“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涵盖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得到了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在2011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活动中,首都文明办印制了100万册《绿娃在行动——图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读本,发放到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居民家庭。目前,全市“绿袖标”指导员队伍已达1.4万人,在全市1800个试点小区指导居民进行正确垃圾分类。
来京建设者:首都文明建设的主人翁
2011年11月2日,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正式发布,河南籍农民工李高峰与另外7名来自各行业的北京市民一同参与发布。来京已经10年的李高峰说:“厚道、热情的北京人没有嫌我们抢了他们的‘饭碗’,反而给了我很多照顾,所以我要更好地为首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朝阳无限社区的一名保洁员,李高峰多年来用自己的行动成为名副其实的“环保之星”,赢得了人们的敬重。起初,李高峰看到住处附近的二道沟河垃圾成山、臭气熏天,他就自己买来工具清理河道,一干就是6年。当他看到有人乱丢垃圾,他就上前劝阻,遇到讽刺挖苦他多管闲事的人,他就用实际行动来感化这些人。“扔掉的烟头你不捡,我给你捡起来,垃圾你不处理我帮你处理。”
现在,李高峰发起成立的环保志愿服务队已有1200名热心人参加。李高峰对记者说:“虽然我只是个打工的,但不能把北京当成‘临时家园’,既然我在这里生活,就要像料理自己的家一样爱护城市环境。”
北京市有700万流动人口,他们都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人翁。在“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中,北京专门开展了“来京建设者与首都文明同行”活动,建立宣传教育网络,引导来京建设者提高文明素质,丰富文化生活。此外,在来京建设者中,每年宣传评选100名“文明北京新市民”,每两年从中产生10名“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获得者,在承租公共租赁房等方面给予市民待遇,激发他们热爱北京、建设北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文明小使者”:在幼小心灵中培育“爱心之花”
“知感恩是一种能力、一种回报,也是一种认同、一种钦佩,这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我们决定以优异的成绩和文明的表现来向母校告别,同学们,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幸福生活,快乐成长!”2月20日清晨,在北京雷锋小学每周固定的《续写雷锋日记》宣读活动中,六年级一班的李晨阳同学在全校师生面前宣读了他们班的雷锋日记。
作为北京唯一一所以雷锋名字命名的学校,学校把雷锋精神作为校魂,提出“教师像雷锋那样敬业爱岗、学生像雷锋那样做人成才”。30多年来,学校每周续写一篇《雷锋日记》,在一茬一茬学生的“接力”下,学校的《雷锋日记》已超过1500篇。
“在雷锋小学,‘雷锋’绝不是‘三月来四月走’,而是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学雷锋也不只写日记,而是像雷锋一样刻苦学习、帮助他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雷锋小学德育老师孟薇说。
孩子是幼小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也是首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对象。“社区小楼门长”“文明小宣传员”“文明小引导员”“环保小卫士”“爱心小使者”“家庭小孝星”……2011年暑期里,全市以“六小”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全市未成年人争当“社区文明小使者”。首都文明办宣教处副处长吕俊超说,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学会观察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感受劳动的快乐,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