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军:“顺者为孝”
马建军,男,56岁,北京市昌平区城北街道玉虚观社区居民,是一名共产党员。
马建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残疾人,腿脚不利索,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不方便。同时他父亲还患有白内障、血压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常年离不开药,所以家里基本上是依靠母亲一个人负担着家庭的重担。作为家里的长子,马建军从小就很懂事,经常帮助母亲照顾残疾的父亲和年幼的妹妹。成家之后,为了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马建军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2004年下半年,马建军所在的单位由于各种原因破产了,家里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05年4月,他那当时74岁的母亲又患上了脑梗塞,虽经全力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还是落下了后遗症,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在母亲住院期间,马建军和妻子每天都陪伴在母亲的病床旁,他妻子更是选择了晚上在医院陪住。因为是回民家庭,老人吃不了医院的饭菜,马建军就在家里变着花样的做好,尽量把精粮细菜做得更加松软可口,让老人吃得更舒坦。通常人们对饭菜讲究火候和口感,而他家饭菜的标准则是老人唯上、唯大、唯先——松软、烂糊、清淡,是他家饭菜最主要的特点。做好饭后,马建军先在家伺候老父亲吃好饭,再趁热送到医院端到母亲的面前,亲自喂母亲吃饭;母亲行动不方便,他就搀扶着老人去厕所,用热水给老人洗脚,并按照医生教的方法给母亲做按摩。同病房的病人都很羡慕马建军的母亲,说她有福气,有个耐心、孝顺的好儿子。在他的精心照顾下,老人恢复的很快,但还是因为病情严重留下了后遗症,需要有人长期照顾。为了更好地照顾残疾的父亲和病弱的母亲,马建军毅然决定不外出找工作,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年迈的父母身上。母亲出院后,晚上为了方便伺候,他就和母亲睡在一间房里,从每天的吃喝穿戴、上厕所到身体功能锻炼,马建军一直陪着母亲。他还定期陪她去医院复诊、买药。老人每月的门诊、医疗费用都在几百元,有时母亲独自一个人看了病,觉得药费太高,不舍得买药吃,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每次他都亲自陪着母亲去医院看病,看完病后,马建军先将母亲送回家,他一个人再去医院划价拿药,然后总是对母亲说,现在药价又降了,您的医疗保险足够买药了,我们也不用给您贴钱了,让老人觉得没有增加家里的经济负担,也安心多了。而实际上,他是用自己并不多的积蓄支付了母亲后期治疗的所有医疗费用,而他自己在生活上则是能省就省,勤俭持家。在母亲的康复期间,马建军和妻子更是坚持每天都抽出时间来轮流陪老人锻炼,夏天用伞为母亲挡阳光,冬天为母亲多穿一件棉衣。在他的细心照顾下,母亲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走路从开始由俩人扶着,到只用他一个人扶着母亲走,最后慢慢发展到不用别人搀扶。母亲的身体渐渐康复了,但马建军却累瘦了,可他还是觉得很欣慰,他说,只要老人健康、快乐,做子女的就是再苦再累也开心。为了让父母能够多接触大自然,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他就用小三轮不时地带父亲或母亲到公园去散心,让老人多接触外面的世界,也让父母不感到孤独。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每当这个时候,马建军都和妻子、儿子说,不要和老人计较小节,尊敬老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虽然有些话年轻人不爱听,但绝无恶意,我们要耐心听,等听完再作解释,这样就会化解某些误会。在马建军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全家人都对老人尊重有加,婆媳相处得一直很融洽,祖孙关系也很和睦。
马建军不但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姊妹也很爱护。马建军还有一个妹妹,虽然结婚之后大家有了各自的家庭,但他们是分家不分心,每当家庭有事或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聚在一起,共同商量解决困难的办法。特别是对待老人的问题上,两个人都是争先恐后地孝敬父母的。比如:马建军母亲住院交药费的时候,兄妹二人都争着去交钱,争着照顾母亲。由于妹妹平时要上班,只能周末抽出时间来照顾母亲,为了不耽误妹妹白天的工作,马建军就和妻子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长期伺候残疾的父亲和行动不便的母亲的责任,并经常劝慰妹妹要安心工作,不要担心家里。当看到生活中有些家庭的兄弟姊妹、妯娌之间因一些小事闹了矛盾,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最终走上法庭的时候,马建军总是感慨地说,家和万事兴,只有把家里的关系理顺,才能把家外的事情做好。只要人人都本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态度,本着吃亏是福的心态,就一定能处理好父母兄妹间的关系。这些年来,正是他们守望相助、互谦互让的做法,使得他和妹妹的两个小家庭和父母这个大家庭都和睦幸福,让四邻羡慕不已,并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马建军对“孝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顺者为孝”,孝顺不仅仅是让老人吃好穿好,还要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关怀,让老人气顺,心情好比什么都重要。作为子女,要做到尽善尽美的“孝顺”是不可能,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去付出,就总会有回报。而对于子女来说,父母的健康、快乐,就是对“孝顺”的最大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