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1-07-122021年北京高考历史科目中,“中国考古百年成就”“三星堆考古”等内容令考生印象深刻。其中“考古学对历史研究的意义”,要求考生通过对古代金石学和现代考古学的探究,把历史和现实充分结合起来,体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那么,什么是金石学?什么是考古学?两者的异同何在?
金石学是通过考证古代文物,特别是文字资料,以达证经补史的目的。考古学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根据古人遗留的各类物质资料,弥历史之厥缺、补文献之不足、拓研究之新域。
考古学诞生以来,是北京人文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成为探求古都历史文化的奇兵。所以有人说,北京的历史,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中国古物研究之风源远流长。东汉时已有“古学”的名称。《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专指古文经学,也包括古文字学。
到北宋中叶,“金石学”在“古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大家熟知的欧阳修、赵明诚、李清照等文学家也是金石学的大家。欧阳修的学生曾巩在《金石录》中最早提出“金石”一词,金指古代青铜彝器,石指石刻。
清代由于乾嘉学派的推动,金石学发展迅速。据统计,现存金石学著作中,北宋至乾隆以前七百年间仅有67部,而乾隆以后约二百年间却有906部之多。另一方面,清代以前的金石学家360人,而有清一代达1058人,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例如清代大兴人翁方纲,著有《粤东金石略》等著作;清代大臣端方,收藏旧器颇丰,著有《陶斋吉金录》等。民国年间,北京古物陈列所所长周肇祥著有《辽金元官印考》;燕京大学教授容庚作《商周彝器通考》,从器物的形制、花纹和铭文的流变作了综合阐释,已经应用了考古学中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在金石学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孕育出了考古学的雏形。清光绪年间,王府井锡拉胡同住着一位颇有威望的文官王懿荣。1899年,在清廷任国子监祭酒的他到菜市口购买中药,无意中看到了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有刻划符号。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他派人到药店,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仔细研究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还找到了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断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
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王懿荣也因此被誉为“甲骨文之父”。同年,德国人哈贝尔在北京等地收藏的“龙骨”吸引了一批外国古生物学家来中国开展有组织的田野考古。
中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田野考古学是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的。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周口店开展了北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发掘。此后“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伴随着野外调查之风,北京考古进入新纪元。北京大学的古迹古物调查会成立后,1924年对圆明园文源阁开展了调查。1929年发掘西城大木仓胡同的唐代墓葬,并据墓志文字初步确定唐幽州城的方位。新中国成立后,周口店、东胡林、上宅、琉璃河、大葆台、金中都、元大都、定陵……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串联起北京发展历史。
虽然金石学与现代考古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但它们有着广泛的联系。
第一,研究对象。金石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前朝的铜器和碑石,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这些对象也是考古学研究的一部分。金石学还肯定了古代器物的名称,如钟、鼎、鬲、甗、敦、尊、壶等,这些都是古器自载其名称,宋人因以定名的,这些名称在考古研究中也被应用。对传统金石学和古文字成果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中国考古学的特点之一。
第二,研究目的。金石学以证经补史为研究目的,而这也是历史时期考古的研究目的之一。例如唐代以来散落发现的墓志就是研究北京古都变迁的重要考古资料。
第三,研究方法。金石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分期和分类方法在考古学中也有重要作用。例如对夏商周乃至汉代的青铜器的分期工作,使考古学在开创之初就有了纵向秩序的框架,这是金石学家的一大贡献。金石学创造了传拓文字、绘制图形的方法。依据拓本刻本上石,以求长久;用画图绘制每一件器物的形状体制,并说明尺寸、轻重,以及出土地点、收藏者,还有款识与摹写文字。这些方法也是考古工作者所需掌握的。
尽管传统金石学与现代考古学之间有着如此之多的联系,但金石学并没有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直接发展成考古学,如李济先生语,“金石学与考古学正如古代的炼丹术之与(于)化学的关系”,采药学之于现代植物学的关系。
这是因为考古学与金石学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恰恰也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对象。考古学以考古调查或发掘的实物遗存作为研究的核心和第一材料,而金石学闭门著书,只注重传世器物的研究。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第二,研究目的。考古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对古代社会的了解与复原,以及对消失历史的探索,所以说“历史已逝,考古学使它复活”,而金石学并不明确具有这一目标,在经学和史学作为学术主流的时代,它研究的目的是“证经补史”。在金石学者的视野内,文献是历史的全部记载,是历史原貌客观而全面的反映。从这个角度讲,考古学的视野更为宏观,金石学更为具体。
第三,研究方法。考古学强调研究资料来源于田野调查和发掘,简单地说,一切研究对象都是挖出来的,都来自野外,而金石学并不考虑研究对象的产生途径。由于金石学偏重于文字的著录和研究,对于没有文字的古物不感兴趣,所以金石学多以“金石小学”称其自身,认为金石之学就是研究古代文字、音韵,将传统小学的一套方法,如训诂、音韵、文字看作其研究方法的主要构成。以至于卫聚贤在《中国考古小史》中称:“前人研究古物,可说是一种金石学与古器物学。现代的考古,即后人所谓‘锄头考古学’,注重在发掘。”如果说琉璃河的有铭青铜器可以用金石学方法研究的话,获取这些青铜器的来源则要依靠考古学。同时,考古学还注重自然技术手段、分析方法,例如碳十四测年、热释光技术、体质人类学研究等,这都是金石学所不看重的。(作者:郭京宁 单位:北京市文物局)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