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2-01-28蒋晨明
修复后的同和堂。蒋晨明 摄
老北京的药铺很多,其中一家叫同和堂。虽然其生意早就停歇了,但精美的建筑成为今天的经典文物。
同和堂遗存,位于珠市口东大街北侧的老街上。其建筑约有两层楼高,周边胡同的一溜儿平房,衬托得它格外高大气派。今天我们看到的小楼,其实是近年重新修缮过的。建筑立面上有6块匾额,最中间那块可辨识出“同和堂”三个字,其他则为“自办各省”“地道药材”“照×(字迹不清)批发”以及“泉香橘井”和“春满杏林”。
这座药铺应是民国时期建筑,是土木结构向砖混建筑转型的经典之作。旧时的珠市口和附近的桥湾等地,是商贾交通要道,烟火气浓厚,老字号众多。同和堂,就是当年的老字号之一。遗憾的是经营未能持续,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成为杂货铺。
在十几年前的城市改造中,这里曾一度传出拆迁消息,一些文保人士曾呼吁保留下同和堂。值得庆幸的是,老药铺不仅留了下来,还得到了修复,周边一些杂乱建筑清除后,更突显出同和堂的宏伟和精美。
原文链接: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127/20220127_023/content_20220127_023_1.htm
(责任编辑:常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