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2-04-18董树人
一个语言片段有两种或多种解释,这种现象称为语言的“歧解现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些讲标点符号的小册子在讲使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时,经常举“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老李黑头发没有麻子”这两个例子,说每个句子有两种标点法,相应地,也就有两种解释——“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既可以标点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也可以标点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老李黑头发没有麻子”既可以标点为“老李黑头发,没有麻子。”也可以标点为“老李黑,头发没有,麻子。”两种标点法点出的句子的意思大相径庭,这是语言的歧解现象的一种类型。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这给读书人造成阅读上的困难,于是就产生了研究句子结构切分、断句的专门学问,小的停顿处用“、”标识,大的停顿处用“。”标识。所谓“句读(dòu)”之学,是为了明确一个语言片段内部的结构关系,从而消除歧解,方便正确理解文义。
另一个产生歧解的原因,是由于在一个语言片段中,有一个多义成分的词语结构。如“他叫张亮”这个语言片段中的“叫”,常用的词义有两个:①叫作②呼叫。由于这两个词义同时存在,所以产生了歧解现象,有人把它理解成“他的名字叫张亮”,有人把它理解成“他正在那里呼叫张亮”。
语言的歧解现象,需要靠语境来消除。如“他叫张亮,他的哥哥叫张明”“他叫张亮,叫了半天了”这两句话中的“他叫张亮”,就不会产生歧解现象。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我国的对外交流仍旧闭塞,不要说一般人,就连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涉外单位的老师,对外国的情况也所知甚少。一天,领导让在法国任教两年、刚刚回国的杨增学老师给同事们讲讲法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情况,当他说到“法国的妇女都不穿裤子”时,全场哄笑起来。出现此种情况,是由于他没有马上说出“都穿裙子”。这是因说话时某个语境交代得不完整而出现语言的歧解现象的典型例子。
语言的歧解现象,需要靠背景知识来克服。例如“他爸爸上午要做手术”这个语言片段,如果他爸爸是大夫,那就是他爸爸上午要给病人做手术;如果他爸爸是病人,那就是大夫上午要给他爸爸做手术。
有的歧解现象,是因人们文化习俗、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的,在这里举两个例子。
笔者在乡间上小学的时候,一天,一个外地在我家乡任教的老师看到谢老师正在搭床铺,好心说道:“谢老师,我帮你搭床!”谢老师听后说:“我怎么听着那么瘆得慌啊?”旧时北京地区管活人躺卧的床叫铺,管故去的人躺卧的床叫床,那位老师不知“铺”与“床”在北京地区有使用上的区别,所以说了当地人听来觉得“背兴”的话。如果说“谢老师,你搭铺哪,我帮助你”,就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了。这是因文化习俗不同而出现的语言的歧解现象。
另一个例子是笔者给留学生上汉语听力课时,放了一段《龟兔赛跑》的故事,让学生听两遍后复述故事梗概,并且谈谈感想。一位女学生在谈感想时说:“我多么愿意做一只大乌龟啊!”当时听课的几个新教师笑得前仰后合。在中国,“龟”一词从元代开始就慢慢被附加了贬义的比喻意义,如今没有人“愿意当乌龟”。可能在他国的文化中,“龟”一词没有贬义,所以她才说出让中国人听了觉得好笑的句子。这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出现的对一个语言片段意义的歧解。
原文链接:
(责任编辑:常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