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青救会:陕甘宁边区的生力军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2-05-09

  郑学富

  1922年5月上旬,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中国青年团组织正式诞生,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1925年1月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下简称共青团)。在共青团百年历史中,全民族抗战时期是一个特殊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将共青团改造为非党的青年组织——青年救国联合会(简称青救会)。西北青救会作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青年运动的最高领导机关,团结全国广大青年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8年4月15日,毛泽东为西北青救会成立一周年题词:“青年是抗日战争的生力军,目前青年团体的任务是团结全国一切阶层的青年男女,大批地走向抗日战争的战场去,充实正规军的战斗力,发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在后方的青年人,也是一切为着战争胜利而工作。中国的解放主要依靠青年人。”10月2日至7日,陕甘宁边区第一次青年救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正式成立陕甘宁边区青年救国联合会。

  安吴青训班被誉为“青运史上的丰碑,抗日青年的熔炉”

  为加强青年干部的培养,1937年10月,经中央批准,西北青救会在陕西三原斗口镇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农场创办了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冯文彬任主任,胡乔木为副主任。

  1937年12月,当得知青训班缺少教员时,毛泽东立即指示中央有关方面在干部力量和经济方面给予支持。中央组织部从抗大、中央党校等地方抽调了一批骨干力量,如黄春霆、李东潮、刘瑞龙等前往青训班,大大增强了青训班的教学力量。青训班敞开大门,不仅大批接收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来的爱国青年,还在《新华日报》上公开刊登了招生简章。

  1938年初,因青训班学员人数增长过快,云阳镇无法容纳,校址便迁往安吴堡,所以又称“安吴青训班”。安吴堡这个陕西泾阳北部的小村庄,一下子成为全国各地热血青年的向往之地。他们冲破道道关卡,接踵而至,云集安吴堡。1939年10月5日,毛泽东为安吴青训班二周年纪念题词:“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可宝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朱德接受邀请担任安吴青训班名誉主任,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博古、谢觉哉、彭德怀、贺龙等中央党政军领导人,都给予了安吴青训班很高的评价和亲切的关怀。青训班正是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从第四期起进入大规模的发展阶段。

  在青训班受训的青年干部,尽管出身不同、信仰各异,但他们在这里接受的是革命人生观和抗战建国本领的培训,进而成为具有民族觉悟、抗日军政知识、拥护共产党领导和国共合作的抗日战士。在国民党反共愈加严重的形势下,1940年4月,青训班奉令撤回延安。之后,青训班全体学员进入“泽东青干校”继续学习。

  安吴青训班从创办到撤离共两年半时间,办了14期,培训12000多名学员。为前线、敌后根据地、国民党友军、爱国青年团体等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为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作出了贡献,被誉为“青运史上的丰碑,抗日青年的熔炉”,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广泛宣传动员,为抗日前线输送生力军

  为唤起民众奋起抗战,西北青救会发挥各级青救会组织在战时宣传、教育中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发动。他们与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安分队等联合创办旬刊《青年战线》,介绍青年运动,讨论青年生活发生的各种问题,介绍抗战形势,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成为鼓舞青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号角;1939年4月,青救会在延安出版《中国青年》杂志,指导全国青年运动,交流救亡经验,还编印各种通俗书籍和小册子,扩大抗战宣传;成立抗战剧团,创作排练《亡国恨》《打回老家去》等抗战剧目,深入到陕西、甘肃、河南等省的工厂、农村、学校、部队进行演出;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充分利用各种识字班、识字牌、夜校、墙报、读报组、训练班、救亡室、歌咏队等,结合文化普及教育传播救亡思想。

  西北青救会积极动员广大青年踊跃加入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队伍,在1939年以前,共动员8000多人参加主力部队。1941年,为响应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号召,在边区各级青救会的动员和干部带头下,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八路军,到7月底就有1598名青年入伍,奔赴抗日前线。为了积极配合抗战,陕甘宁边区青救会组织14岁至18岁的少年成立少年先锋队,组织18岁以上的青壮年成立青年自卫军。从1937年11月到1939年11月这两年间,边区青救会不断地为自卫军培养优秀合格的青少年人才,总数达到23800人之多。陕甘宁边区青救会组织青年自卫军和少年先锋队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侦察搜集敌情、破坏敌人交通、协助我军医疗等活动,配合并服务于战事,保卫边区,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参与经济文化建设,促进边区发展

  由于日本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边区供给出现困难。1940年12月2日,边区青救会召开各县青救会经济干部会议,决定成立边区青救会经济部,县、区青救会设经济科,统一组织和领导青年参加边区的经济建设。青救会将创建青年农场作为青年投入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边区青救会在延安等11个直属县试建青年农场取得成功后,随即出现青年合作社、青年变工队、青年运输队等,在陕甘宁边区农场中普遍推广,调动了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济上也收到良好的效益。如延川县青救会在1942年上半年带领青年开荒3万亩,建立变工队、扎工队128个,帮助655名青年订立了家庭生产计划。

  西北青救会协助边区政府创办青年钢铁厂、青年纺织厂、青年造纸厂,开办青年技术学校,培养技术工人,积极钻研推广先进生产技术。许多青救会会员带动青年家庭发展家庭手工业,组织青年工人制造生活用品。边区的纺织业、印刷业、农具制造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到1941年,纸张自给率达到百分之五十,纺织自给率达到百分之六十,开采的食盐也可以大量外销出境。在边区的经济建设中,广大青年争当劳动模范、生产能手,积极生产,成为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青救会是抗战时期各种抗日青年组织的总形式,为共青团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共青团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为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

原文链接: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2/20220509/20220509_011/content_20220509_011_3.htm#page10?digital:newspaperBjrb:AP627825afe4b0d453f7759698

(责任编辑:常辰)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