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4-11-18在由中宣部组织的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中,北京市共有电影《一代宗师》、电视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儿童剧《想飞的孩子》、广播剧《让我陪你看夕阳》、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长篇小说《上庄记》和电视剧《老有所依》《原乡》八部文艺作品获奖。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昨天(14日)上午,北京市召开座谈会,对获奖作品进行了表彰。八位获奖作品代表在座谈中,结合自身创作经历抒发了获奖感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
电影《一代宗师》出品方、银都机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任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赋予了文艺工作者新的使命和要求,我们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电影《一代宗师》荣获了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影片创作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为导向,坚持讲故事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影片通过描述一代宗师叶问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生活和情感经历,生动讲述了中国人的兴亡之责和民族气节,多方位、艺术地呈现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影片选择了咏春、八极、八卦和形意四种武术来展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展现中华民族坚守情义、讲究忠信、坚韧善良的品格,表现家国一体、情义无价的传统文化特质。影片对重情重义、知恩图报、自尊自重等传统品德的艺术诠释,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被放大和张扬。应该说,影片表现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使观众增强了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影片从2001年开始筹备到正式开拍,花了10年时间,拍摄历时3年。导演王家卫采访了国内大批武林高手,作了许多采访记录。为了追求画面的完美,拍摄速度极慢。比如雨中激战那一场只是很短的戏,王家卫却足足拍了一个月。为了取得更好的画面效果,影片采用胶片拍摄。由于电影胶片已经很少有厂家生产了,剧组把某厂商的全部库存胶片都买了下来。梁朝伟为演好功夫高手叶问竭尽全力,开机前便向叶问的关门弟子学习,拍摄中胳膊还不慎被武师踢断,精神和身体都经历了严峻考验。其他主演包括章子怡、宋慧乔,都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张震苦练了3年八极拳。可以说,电影在艺术上和技术上都做到了精益求精。
接下来,银都即将出品《木卫二》《极速漂移》《五个小孩的校长》《十月初五的月光》等电影,力图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人物形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创作中,实现思想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共同提升,发挥文艺作品引导人向上向善的独特作用。
关注社会现实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电视剧《老有所依》出品方、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丁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好的文艺作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社会主义文艺,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笔端。这正是《老有所依》这部戏的目标所在,更是我们要长期学习贯彻的指导思想。
《老有所依》获得“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并且荣获第十届金鹰奖最佳电视剧奖,赵宝刚导演还因该剧获得最佳导演奖。能获得广大观众如此厚爱,体现出我们的民众和社会对该剧所阐述的价值观的认同。赵宝刚导演曾拍摄《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等多部具有话题性、思想性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始终把目光放在当代社会现实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出当代中国青年朝气蓬勃的形象。
在《老有所依》这部作品中,赵宝刚导演针对常见的“4+2+1”这种家庭模式以及随之产生的养老困局,展现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价值观,挖掘出“年轻人如何尽孝道,老年人如何面对晚年生活”的社会性话题。他不仅抛出问题,更对养老的现实困境做出追问和探索,提出自己的观点,促使更多年轻人对养老问题作出正确的思考,给未来以出路。
2014年,我们公司出品、赵宝刚导演的作品《老有所依》和《北京青年》有幸被选定为国礼,在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拉美五国时赠予对方国家领导。能够作为国礼,走出国门,我们深感荣幸,同时也加强了我们自身的使命感,就是要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的重大部署,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我们将立足于脚下,进一步深入生活,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积累,不断发现美和创造美。
赵宝刚导演的最新作品《青年医生》将于11月18日在北京、天津、浙江、安徽四大卫视播出,这又是一部充满话题性的作品,将医学人文和仁心仁术及和谐的医患关系融入在作品中,相信在播出后将会引发社会关注。
拥抱人民和生活才能为人民和生活所拥抱
长篇小说《上庄记》责任编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 赵雪芹
《上庄记》这部作品有幸荣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部作品是一次贴近当下、直面现实、接地气的成功写作,作品以宁夏山区的一个偏僻村庄为轴心,反映了中国农民与土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血脉相连的命运。尤其重要的是,作品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都市化进程中中国农村的时代新曲,呼应了时代变革的最强音。作品充满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和舒缓摇曳的诗意表达,体现出一种敦厚温润、悲惋动人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现实主义情怀,是近年来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这样的作品得奖正是对作家季栋梁深入生活、扎实写作的正面反馈与激励,也再次证明,艺术家只有拥抱人民,拥抱生活,才能为人民和生活所拥抱。
《上庄记》忠实地再现了大时代下当代中国乡土的现实表情,有记录,更有强烈的反省与深度的思考。该作品有别于当下大量存在的胡编乱造、关注小我、玩弄技巧、漠视民生、浅薄浮躁的流水线式作品,而是扎扎实实、脚踏实地从真实的生活出发,真正与生于斯长于斯的父老乡亲血脉相融、命运与共、唇齿相依。这种创作态度和精神,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一部当下颇为缺乏而弥足珍贵的优秀作品。
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近期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工作者只有投身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与人民同行同止,同喜同忧,同思同虑,才可能创作出为人民喜闻乐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好作品。《上庄记》的获奖正是这一创作方向的成功实践,它告诉我们,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品才能叫好又叫座。
旗帜鲜明地弘扬核心价值观
电视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出品方、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 徐滔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北京卫视节目创新创优指明了方向。北京卫视《档案》栏目制作的系列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通过创作该作品,我们有三个方面的收获和思考:
第一,主流媒体要堂堂正正、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赢得公信力的王道,是主流媒体不贬值的王道。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成为大国的奠基礼,但网上却有歪曲这段历史的声音。如果抗美援朝英雄的牺牲得不到应有的礼赞,如果老一代战略家的历史贡献得不到应有的崇敬,那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少了一节骨头,少了一份血性。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推出了系列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节目一经播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部每天23点播出的纪录片取得了全国同时段所有电视节目排名第四的收视业绩。
最近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又推出了《砥柱中流——伟大的敌后抗战》。这些看上去很硬的题材,反而为我们赢得了更加稳固的收视忠诚度。我想原因就在于,纷繁复杂、泥沙俱下的信息海洋中,观众需要专业的、权威的、严肃的、真诚的领航者,而这恰恰是我们主流媒体在塑造核心价值观上可以有所作为的前提。
第二,弘扬核心价值观,需要精品节目,要让观众在喜闻乐见和愉悦的审美中自然地接受。习近平总书记说,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精品首先是导向正确,同时,精品还需要有不断创新的节目载体和节目形式。制作《砥柱中流——伟大的敌后抗战》时,栏目组第一次尝试了外录实拍的创作手法。报道组近百人采访了全国30多个抗日战争遗迹、19处抗日根据地原址,行程约两万公里。编导们不仅用自己的双脚完成了一次艺术创作的长征,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并用全新的节目形态,完成了对核心价值观更加出色的表达。
第三,传播核心价值观,要在锻造精品的同时锻造精品团队。《档案》栏目组是一支平均年龄25岁的年轻队伍,半年内连续推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砥柱中流——伟大的敌后抗战》两部重大历史题材电视节目,每人平均阅读量达到20本书以上。栏目组还邀请中共党史研究室的数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多轮座谈和研讨,更重要的是编导们走访了近50处历史遗迹。创作完成后,《档案》栏目组有七位同事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年轻的编导和记者对历史的了解、对历史的感悟,已经凝结成了内心深处纯洁而坚定的信仰,指引他们在今后的人生和艺术创作中,做一个大写的人。
2015年,《档案》栏目组还将推出《长征》《伟大的解放战争》《“二战”中的中国故事》等一系列重大报道。北京卫视会以《档案》为标志,努力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高地。
扎根生活创作精品
儿童剧《想飞的孩子》导演、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 王炳燃
《想飞的孩子》这次获得了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所有的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人无比自豪和欢欣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想飞的孩子》的创作过程就是一次创新的尝试。该剧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现实题材,这在当下的儿童剧创作中难得一见,以往的儿童剧更多地表现童话、神话题材。这次创作,经过不断探索,我们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儿童剧现实主义”表现形式,用浪漫主义风俗喜剧的体裁来表达儿童现实主义内容,为现实生活和儿童心灵世界的诉求搭起了一座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还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对此,我们团队在《想飞的孩子》创作过程中也深有体会。创作之初,我们最大的困难就是不熟悉农村儿童的生活。北京郊区农村的人物形象和特点、生活环境和方式,对于我们创作人员和演员都十分陌生。为此,北京儿艺组织了全体主创人员和演员,三次来到北京最边远的郊区体验生活。我们住到农民家里,去山村小学,与当地的农民和孩子生活学习在一起。十多天下来,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很大的收获。
《想飞的孩子》创作总结会上,有一个演员引用总书记的话说道:“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想,一个创作团队有这样的共识弥足珍贵,这是我们创作收获的最重要财富!
为人民抒写 为人民抒情 为人民抒怀
广播剧《让我陪你看夕阳》编剧、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编辑 徐然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北京电台制作的广播剧《让我陪你看夕阳》获得了广播剧类奖项。这部作品的成功,是北京电台在广播剧创作上多年经验的积累,也是创作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把百姓的喜怒哀乐倾注在笔端,把群众满意认可作为衡量标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反映好人民的心声。此次获奖作品《让我陪你看夕阳》,就是针对中国当下“养老难”这一热门社会话题,描述人民群众养老的喜怒哀乐。
两年前,我们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名为《中国如何为数亿老人养老》的报道,报道提到:“按照当前的预测,40年内,中国的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约占未来15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将给中国的经济和人力资源造成巨大压力。”中国人多,养老光靠政府也不行。经过了解,我们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是目前国家提倡、也最为可行的一种方式。这些信息,让我们带着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怀的使命感选择了“养老难”这个题材。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让我陪你看夕阳》的创作过程也坚持深入生活的原则。为了寻找素材,两位编剧分别在北京的芍药居社区、武汉的居家养老示范社区展开了历时7个月的调研,通过采访老年公寓、银龄老人俱乐部的老人以及社区工作者,共积累了20万字的采访素材。《让我陪你看夕阳》中有一个细节打动了很多人:一个独居的老人跟社区主任说,“我后悔啊!”社区主任问他后悔什么。他说,“我后悔打死了一只蚊子。”社区主任很奇怪,打死蚊子为什么要后悔。老人说,天天一个人在家,有个蚊子,觉得至少家里还有个声响。这样独特的细节,就是两位编剧实地采访中遇到的真实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让我陪你看夕阳》的剧本修改了10稿,其中好几次都是推翻重来。正是创作人员这样精益求精的态度,才创作出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时代精品。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作曲 董冬冬
对于我父亲那一代艺术工作者来说,“五个一工程”奖是终身努力的目标,而我和词作者陈曦能够凭借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拿到这个奖,感到非常荣幸和激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之所以打动人心,也正是因为其来源于真实生活,讴歌了人间真情。
2009年我和陈曦应邀为《老牛家的战争》配乐和写主题歌,这部作品讲述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和冲突。刚开始时,陈曦写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感觉。当时正赶上陈曦的妈妈过生日。那天吃饭时,陈曦偶然发现妈妈看菜单时拿得很远,并且眯缝着眼睛看上面的字。她突然感悟到,原来妈妈也是会老的,妈妈的眼睛也是会花的。从妈妈家回来后,陈曦很快便写出了这首歌的歌词。陈曦的歌词深深打动了我,我从小是被姥姥带大的,20多岁的时候,觉得到了应该孝顺她的时候,但她已经去世了。
写曲的时候我反复念了几遍歌词,写到“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句主题歌词时,对姥姥的感情涌上心头。我觉得这里应该是一种向上的旋律,当人们在唱这句旋律的时候,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声音,反问自己、回顾人生。身边很多做了父母的朋友听了这首歌感触都特别深,他们说,有了孩子才能深刻体会到做父母的心情。是真情,赋予这首歌曲很强的生命力。
2013年,华谊兄弟影视公司冯小刚的贺岁片《私人订制》将这首歌选作插曲;接着,《时间都去哪儿了》又登上了央视马年春晚的舞台;大年初七,习近平主席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提起这首歌,用这首歌的歌名反问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随后,韩国总统访问中国时,还用中文向习主席问候了这句话。这首歌能得到习主席的认可,得到这么多关注,我们很意外,也很欣慰。这首歌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告诉我,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亲情史诗传递时代正能量
电视剧《原乡》出品方、北京国立常升影视文化传播公司发行总监 张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他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我们认为,一部好的电视剧,至少应该做到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原乡”,是早年台湾客家人对大陆故乡的称呼,说通俗点儿,就是“老家”。电视剧《原乡》所展现的,是1987年之前,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一生漂泊的老兵漫长的归乡之路。公司决定投拍这部电视剧时,不得不面对很多现实问题:一是投资巨大,二是操作班底大,三是拍摄地涉及两岸三地,四是收视前景未知。我们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决定拍。我们把这群老兵的故事一遍一遍地讲给不同的人群听,故事最终感动了投资方,赢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拍摄的过程很艰难。梅雨的潮湿、气温的炎热、台风的频袭给拍摄制造了不少麻烦。台湾“黑金刚”毒蚊子频频侵袭,草丛中的小蛇有时就潜伏在导演的监视器下,“老兵们”有时还要戴上毛线帽、穿着长衣长裤在40℃高温下拍摄……在台湾拍摄时,每天都会有真实的老兵前来围观。他们满头银发,未改乡音。工作人员在拍摄间隙,会和他们聊上一两句,听到的都是地道的北京话、武汉话、山东话……在老兵的回乡史里,值得深挖的东西太多,我们不可能一一道尽。《原乡》所讲述的故事只能客观再现一段我们想要表达的亲情史诗。
如今,电视剧领域陷入跟风的怪圈儿,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直接导致了影视作品的泛娱乐化。有人说收视率成了衡量电视剧好坏的唯一标准,实则不然。书写人性、展现人情的作品更能打动人心。《原乡》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令我们感到欣慰。这部电视剧拍摄的过程和呈现的内容都在传递一种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正以一种不断上升的方式,传遍大陆,传到台湾地区,传到海外,传遍每一处“原乡”大地。
(责任编辑:刘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