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郑晓龙:“芈月”情感浓度高过“甄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时间:2015-12-08

  拍古装戏,郑晓龙通常选择在秋天开机。从9月份开始,天气不那么热了,演员们不会太辛苦,其他三个季节的戏也能拍。“导演还好,天冷时我有个帐篷,里面有个‘小太阳’取暖,但拍外景的演员们,在外面冷飕飕的。夏天也如此,我这里有风扇,演员们没有,身上的衣服一层一层的,妆一会儿就花了,就得拼命补妆,太难受了。”所以,就像《甄嬛传》在秋天开拍、第二年冬天播出一样,他执导的古装剧《芈月传》于日前登陆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该剧拍摄时间148天,耗资3个亿,共81集,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政治家、秦昭王母亲芈月传奇的一生。

  芈月是新兴的封建阶级的代表:积极向上、进取

  “芈月这个人物有原型,但这是文艺作品,是古装传奇历史剧,不是史书,我们可以用文艺的手法来塑造她。”郑晓龙表示,在有限的史料记载里,芈月被写成是一个“情感放荡、作风随意”的女人。“在她垂帘听政后,把一个四分五裂的秦国变得统一,把积贫积弱的秦国变得强大,成为战国七雄当中,土地面积最大、经济和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郑晓龙说,“假如她真的是一个价值观有重大问题、生活放荡的人,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就?”

  所以,在电视剧《芈月传》中,郑晓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塑造芈月这个人物。“她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换过程中封建阶级的代表,作为新兴的阶级,封建阶级有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他说,“在芈月执政期间,一直坚持了商鞅变法,同时她反对分裂,不但有了秦国的国家概念,也有了天下统一的概念。”他要在芈月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热情,强调人性美好、光辉的一面。“她性格坦诚,有什么说什么,因为这点,小时候不受太后喜欢,经常遭到欺侮,但她依然不改,到秦国后和姐姐也闹翻了。”郑晓龙说,“我们这样写芈月,恐怕才是本质上的真实。封建阶级崛起时,我们不能把这个新兴的社会力量讲得没落肮脏,相比奴隶阶级,封建阶级是大踏步往前走的,这些人是代表人类社会先进生产力的。”

  《芈月传》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成长史,芈月从一个只有儿女情怀的人最终成为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整部剧贯穿了芈月的三段爱情,在郑晓龙看来,正是这三段爱情在客观上成就了芈月。“小的时候黄歇教她读书;到了秦国后,在大王的影响下,她有了家国情怀;大王死后,义渠王用他的力量帮助她恢复了在秦国的地位。每一段感情,无论是性格塑造,还是知识的积累,都对她有很大的帮助。”

  这是郑晓龙继《甄嬛传》后,和孙俪的再度合作。当初他拿到《芈月传》的故事大纲,考虑找谁来演芈月时,就想到了孙俪。“当时王小平(《芈月传》编剧、郑晓龙妻子)也跟我说,孙俪身上有一股男孩儿的劲儿,适合这个角色。我打电话给她,她当时就答应了。她答应了后,这个角色就按照她身上那股男孩儿的劲儿来创作的。”

  郑晓龙选演员的标准,首先是看气质是否合适。“如果气质跟角色很靠近,演起来就不费劲。”其次是看相貌,要让别人觉得跟角色像。第三才看演技。他很少用没演过戏的新演员。“没那么多时间,如果找不会演戏的,我们就死定了。我们是电视剧,每天要拍很多页剧本,不能反反复复再来一遍。”

  去甄嬛化

  郑晓龙希望给观众呈现的是一部跟《甄嬛传》不一样的新作品。《芈月传》的创作过程中,他努力做到“去甄嬛化”。取得巨大成功的《甄嬛传》,如今在他看来成为了一个包袱,别人总是不自觉地拿《芈月传》跟《甄嬛传》做比较。为了“脱离甄嬛”,从创作剧本时,凡是有跟《甄嬛传》相似的地方,全部都拿掉。到后期剪辑时,如果在台词里发现有“极好”这样的甄嬛体,也都拿掉。在演员的选择上,除了孙俪之外,原本也打算《甄嬛传》中的其他演员都一概不用。

  但即便做到这样的程度,郑晓龙发现,大家还是不可避免地会比较这两部剧。“后来我就觉得,比就比吧,那找原来的演员来演也未尝不可。”于是他邀请蒋欣和孙茜来出演前几集中的两个角色,“她们特别愿意,说不给片酬也来”。

  他之所以不愿意大家过分比较这两部剧,是因为在他看来,它们是有很大不同的。“《甄嬛传》完全是宫斗,在《芈月传》里宫斗少多了,这里的宫斗,不仅仅是为了争宠。战国时代,嫔妃基本都是各国的公主,联姻、和亲是她们的基本婚姻形态,各个国家通过嫁女儿,跟其他国家建立关系。因此,她们的争斗,都跟这个有很大关系,她们之间的争斗,都是为了自己的母国,反映的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牵扯勾连关系。”

  “凡是看过《芈月传》的,都会发现,它情节的密集度和情感的浓度也是超过《甄嬛传》的,《甄嬛传》全靠台词,场景的转变就是演员们换个地方接着说话,相比之下,《芈月传》的电影化程度比较高。”郑晓龙说。除了镜头语言,《芈月传》的画面也更考究,呈现出电影化的质感。这是近两年来郑晓龙开始特别注重的地方。“原来我拍电视剧不太在乎画面,因为那时候电视机很小,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老百姓家里的电视屏幕变大了,所以必须与时俱进,通过画面来表达艺术的追求和想象了。拍《红高粱》时,我就开始注重画面和镜头的电影化问题,《芈月传》同样如此,这个题材给了你这么做的条件。”

  和此前先秦时代题材的影视剧相比,《芈月传》的整体色彩鲜亮很多,包括服装、头饰等。对此,郑晓龙解释:“我们根据一些这些年的考古发现做了点艺术加工。从新的考古发现来看,当时楚国除了没有棉,其他的纺织品基本都有。战国时期,秦国的铸造技术比较发达,秦国的头饰金子比较多。楚国在南方,用羽毛做装饰比较普及。”这些元素都体现在了剧中人物的服装和造型设计上。

  此外,郑晓龙介绍,因为秦国尚黑、燕人尚白、楚国尚红,所以,楚国的场景以红色居多,穿的衣服以红色为主,包括大殿外墙的颜色都是红色;到了秦国,就以黑色为主;燕国的戏,以白色为主色。“这也是应观众的要求,因为之前的先秦戏,颜色都比较暗。”他说,美术的设计也是有难度的,比如房间的布置,“我们就很为难,当时的房间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真不知道”。

  《芈月传》中,芈月这个角色用了配音,配音演员依然是在《甄嬛传》中为孙俪配音的季冠霖。“季冠霖的声音塑造能力很强,和在《甄嬛传》中的配音很不一样。”郑晓龙说。为了这部剧,孙俪曾特意找了配音老师指导自己,做了很多准备。对于这部戏芈月是否用配音,郑晓龙纠结过很长时间,最后他让孙俪和季冠霖分别录了几段台词,叫来很多人一起听,还是觉得季冠霖的好。“她的声音更有力量。比如广场训诫时,她的声音厚和亮。”郑晓龙说,“但凡能让这个戏提高一点,都是好事儿,但有点对不起孙俪。”

  创作不跟风,跟自己的内心

  拍别人没拍过的,才有新鲜感。这也是郑晓龙拍《芈月传》的原因。他不喜欢重复自己,所以执导的每部电视剧题材风格都有差异。一定要拍老百姓爱看的,是他的原则。“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很大众化,让更多的老百姓喜欢特别重要,占用着他们的电视机和频道,如果他们不爱看,就是我的责任。同时还要有点营养,表达一点创作者的内心,歌颂真善美,赞美人性的光辉,或者批判人性的黑暗。”

  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创作时经历头脑风暴的过程。“大家在一块儿,把不可能的事儿变成可能。找出好招儿来,把一部片子的故事讲通了讲透了,聊出几个新人物来。”他相信一部好的作品,一定要有人物。“从古到今,凡是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有人物的,比如中国四大名著,我们可能没有记住所有的故事,但那些人物我们记住了。”

  有人曾对郑晓龙说,现在玄幻剧这么火,你是不是也赶紧拍一个?“我不会跟风的,如果跟风,你永远跟不上,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自己的内心,拍自己内心的故事,拍人的故事,拍人性的故事,这是最重要的。”拍电视剧《红高粱》之前,很多人劝他不要拍:电影都那么有名了,还会有人看电视剧吗?“但我想到了一些新招,觉得可以拍。比如颠轿那场戏,我就跟电影拍得不一样,电影版颠轿是个场面,在电视剧里,我把它变成了九儿跟余占鳌对峙的一场戏。这么处理,既有了对老版本的致敬,又有了我们新的诠释,观众看了很过瘾,对人物塑造也有好处。”

  作为一个“50后”,郑晓龙刚学会上网看新闻,在此之前他都是看报纸。学会上网后,他也不看网上对他的电视剧的评价,“我不玩这些,特别费劲”。他感兴趣的是军事新闻,父母都是军人,他从小在军营里长大,后来也当过兵。《芈月传》中,战争场面的动作,有一些就是他自己设计的,“是真的打,不是花拳绣腿”。

  现在这个时代,也有很多郑晓龙想不明白的事儿,比如年轻人在一部电视剧中,会关注演员的颜值。“过去我们找演员时,一度也找奶油小生,可能就是现在你们说的颜值高的,但后来发现光长得漂亮是不行的,影视剧还是要看角色和人物,如果以欣赏颜值为目的,是低层次的欣赏,是审美能力退化的表现,实际上我们要欣赏的是角色。应该去选美比赛上找漂亮的人去看,如果追求视觉上的赏心悦目,就去看风光片。在影视剧中,让人感到赏心悦目的,应该是一个好的角色,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高艳鸽)

(责任编辑:刘晓洋)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