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中华美德故事汇》:树德又育才的生动实践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17-06-29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6月9日,《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三辑)在北戏少儿戏剧场首演,在压轴剧目《国之歌》尾声,饰演聂耳、夏衍、田汉的3位小演员带领合唱团唱起《义勇军进行曲》。台下,成片的观众自觉起身肃立,开始全场大合唱,整部作品在嘹亮的国歌声中落幕。

  爱国、忠孝、诚信、清正……这些美好品德寓于一个个历史故事之中,代代流传。如何把这些美德故事传递给大众尤其是青少年?2013年开始,首都文明办与北京市文化局联合策划,由北戏创作、推出了《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短剧。演出囊括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曲艺等艺术形式,运用生动的舞台艺术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秀传统艺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首都思想道德建设贡献了力量。

  全院联动,22部剧目传递美德力量

  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进入北戏工作,徐辉以为自己会告别教学和创作一线,成为坐在书桌前研究音乐理论的老师。“学校很信任地把《中华美德故事汇》部分剧目的作曲任务交给我。看了《国之歌》的剧本,很激动,特别想把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传递给学生,让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徐辉说。

  《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短剧的诞生可谓北戏师生全员努力的产物。老师们发挥所长,承担了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各项任务,学生们则全情参与,投入排练。教研处老师翟璐从《中华美德故事汇》开展的第一年就开始编写剧本,到2017年,已有相关的7个作品面世。戏剧影视表演系老师杨犇既为学生导话剧,又利用自身所长,指导学生排评剧。这样的跨专业合作在北戏历年来的创作中已成为常态。舞蹈系的教师教音乐系的学生跳小天鹅舞,地方戏曲系的老师教舞蹈系的学生戏曲身段,舞台美术、灯光更是全力配合。“各系部都调动起来了,全院师生从出人出戏的大局出发,互相配合打组合拳,保证了剧目的水平过硬,经得起专家和观众检验。”北戏院长刘侗介绍。

  《中华美德故事汇》每台剧目虽然只有短短二三十分钟,不能忽视的是,大部分美德故事呈现在书上只是千把文字,要改编成舞台剧,便要考虑其艺术呈现方式,一句台词、一个动作都要反复拿捏。尤其是在确定艺术表现手段时,要充分考虑剧目实际和观众接受程度,比如根据徐秀娟与丹顶鹤的故事改编的剧目《一个真实的故事》最终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主要考虑到该剧有一首传唱度较高的同名歌曲,可以作为主题歌;《昭君出塞》的故事历来呈现方式很多,考虑到表演时长,选择舞剧表现出塞路上的艰辛和主人公的意志更恰当。

  不怕吃苦,学生在舞台上成长

  北戏的少儿戏剧场就坐落在校门口,在休息时,常能看到穿着戏装的学生急匆匆跑进剧场,参加排演。戏校不比院团,院团的演员没有演出时都在排练厅里练功,学校的学生白天要上课,排练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学生们都很懂事,深知这些时间是他们接受老师一对一辅导、增长演出实践经验的难得机会,即便加班加点,也从没发过一句牢骚。

  最新的《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三辑)以爱国题材为主,包括话剧《守护》、联珠快书《托兆碰碑》、评剧《与妻书》和音乐剧《国之歌》4个短剧。《守护》讲述的是河北村民王文彬以毕生精力守护烈士墓的故事;《托兆碰碑》说的是杨家将杨老令公舍身报国的悲壮;《与妻书》塑造的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林觉民的形象;《国之歌》则呈现了抗日战争时期,聂耳在田汉、夏衍等爱国人士的影响下不畏时局环境险恶,为《义勇军进行曲》作曲的过程。去年才开始招生的北戏曲艺系是第一次在《中华美德故事汇》中亮相,一段《托兆碰碑》融评书和联珠快书于一体,小演员演得有模有样。《国之歌》中,音乐系全员上阵,3位主演陈振邦、马国力、陈克诚塑造出了音乐家聂耳、作家田汉、导演夏衍的拳拳报国之心,感染了台下观众。

  “《国之歌》演员的音乐功底都不错,站在台上演音乐剧却是头一回。刚开始,眼神怎么表现、说话什么语气、手怎么放都不知道。”《国之歌》导演、北京市曲剧团演员宿晓默回忆。作为北戏外聘的导演,宿晓默借着这部剧见识了北戏学子的功夫。“起初,考虑到场面这么大,参演人员这么多,还担心不好管理,后来发现不论主演还是群众演员都非常认真,素质可见一斑。”宿晓默评价。

  一番付出,学生增长的不只是演技,对国家、民族,对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有深刻认知。“原先只知道林觉民这个人,并不知道他写给妻子的这封感人至深的书信,排戏时我反复琢磨信里饱含的感情,觉得林觉民胸中的民族大义跟很多评剧历史剧中的民族英雄一样,值得敬佩、学习。” 评剧《与妻书》中林觉民的饰演者张东生说。

  走进校园,让美德广泛传播

  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国梦”学习教育的丰厚资源。从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北戏创作推出了三辑《中华美德故事汇》,共计22个剧目,以京剧《草原小姐妹》、评剧《刘胡兰》、舞剧《八女投江》和话剧《汉子》等原创短剧为代表,表达了爱国奉献、孝悌礼让、英勇斗争、爱护环境等优良中华美德。

  为了将美德精神传承下去,北戏将《中华美德故事汇》演进北京16个区,演到天津,127场演出吸引了近10万名观众。让制作人廖维印象深刻的是远郊区的演出场景。基层乡镇学校的孩子看现场演出的机会少,剧场每次都坐满了人,孩子们一脸好奇与兴奋,想知道跟自己同龄的孩子在舞台上是什么样。“不少孩子是第一次接触戏曲,对里面人物的装束与唱腔感觉很新奇,看到伤心的情节还会抹眼泪。好多次演出结束,都有孩子跑来说节目很好看,问下次什么时候再来,这更坚定了我们到基层演出的念头。”廖维说。

  如今,《中华美德故事汇》中的剧目已经成为北戏各系部的品牌,刘侗计划借此前积累的演出经验,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文化局指导下,和相关部门开展更深度的合作,为艺术进校园贡献力量。他也希望,大中小学的学生社团能够学排《中华美德故事汇》中的剧目,拓宽优秀民族艺术的传播渠道。目前已知,评剧《孔融让梨》经北京市门头沟区黑山小学的学生借鉴搬上舞台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演出效果。

  梦想并未止步,故事还在继续。北戏将继续进行《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短剧的创作,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好这件弘扬中华美德、传承民族文化的好事。(李 雪)

(责任编辑:刘晓洋)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