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时间:2017-08-30日前,由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平顶山学院和平顶山市郏县苏轼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平顶山市郏县三苏纪念馆共同承办的“纪念苏轼葬郏915周年暨全国第21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平顶山学院举行。
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及各地苏轼研究学会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围绕苏轼与中原文化、苏轼的哲学观、苏轼的文学艺术和文艺思想、三苏家风、家规、家训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研讨会共举行了两场大会学术报告会和四组八场学术讨论会,并对三苏园进行了考察。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四川大学教授周裕锴在谈到苏轼对杜甫的接受时认为,苏轼对杜甫的评价中融入了其自身独有的个性气质,苏轼视自己为杜甫的知音,视杜甫为自己的代言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由悲剧意识的源起出发探讨苏轼词的悲剧意识,指出人要“活着”的内在亲证决定了人有着对现实悲剧性进行把握的永恒冲动,同时也决定了这种把握的指向,即对现实悲剧性的超越,苏轼词表现出了对悲剧意识的审美超越。
复旦大学教授朱刚《关于婺刻<三苏先生文粹>所载策论》考证了许多有价值问题。中华书局编审刘尚荣的论文揭示了傅干《注坡词》在东坡词的编年、校勘、笺注、辑佚、辨伪等方面的重大贡献。
台湾铭传大学教授江惜美认为苏轼以儒摄佛,以儒摄老,实际上骨子里仍是儒家,可称为道家的弟子、佛家的信徒,以及儒家的传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陈才智研究员认为,从晋代陶渊明的形影神释,到唐代白居易的身心问答,再到宋代苏东坡的物我相忘,构筑起中国文人范式的三块重要基石,中国文人思想也随之经历了起转合三个阶段。(记者 王子墨 通讯员 宋春光)
(责任编辑:刘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