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8-02-01观澜石刻 魏明俊 摄
龙泉庄位于怀柔区渤海镇沙峪村北2.5公里处,四面环山,水源丰富。出村往北行进不远,便是长城古道,小路可一直通到擦石口关及长城北面坡下的庄户村。
明朝万历年间,朝廷下令在此地修复长城,并筑有一关口。因关口地势险要,水流凶猛,人们途经此地只能擦着石崖边小心而过,故得名“擦石口关”。后来,这里有了居民,村庄也随之得名。到了清朝,因长城防御功能消失,擦石口的村名也被淡化。又因村子位于沙峪村北,进山干活的沙峪村人常称此地为沙峪北沟,天长日久,“擦石口”便改成了“沙峪北沟”。1998年,原沙峪、三渡河两乡合乡并镇,考虑这个村北1.5公里处有个水源名为水头泉,当地人称其为“龙泉”,故命名此村为“龙泉庄”。
在龙泉庄村北通往塞外庄户村的长城古道上,散落着11处摩崖石刻。出村口向北行进1.5公里,有一片湿地,曾经夏季时泉水如注。这里对于笔者来说并不陌生,上初、高中的时候,每当寒假来临,笔者都要背着梯架,和小伙伴们一起从这里进入大山深处去打柴,而每次打柴回来,又总是将梯架支在水泉旁,俯下身去痛饮一番,然后继续赶路。每年春暖花开时节,北山的杏花在长城的映衬下,清妆淡雅,甚是好看。
沿着龙泉湿地前行大约700米,似乎就会被山峰挡住去路,待走到跟前才发现,这里是个两山夹一口的地方,中间宽度三米有余。因风雨冲刷侵蚀,原本连在一起的山基出现了一个个被激流穿击而成的潭坑。从这里的地形来看,早年一定水流湍急,人们路过此地需从石崖边上擦身而过,故而在这里留下了“擦石口”的名字。
过了石门子,山越发高了起来,沟越发窄了起来,并不时有奇石怪洞映入眼帘。先是方洞子,后是立洞子,再后是狗洞子。这些山洞虽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在沟谷的悬崖峭壁之上,且每过一个山弯就有一洞。方洞子和立洞子虽然洞口较大,但洞穴不深,里面不时有野鸟出没。
古道内风景最为壮观的当属豹子井。这是一处面北的悬崖峭壁。在峭壁的跌岩处,碧绿的侧柏层层叠叠,如同美丽的图画。明代人李逢时在此处留下了“苍岩翠柏”的石刻赞言。豹子井得名于峭壁上的一个山洞,因早年这里有野豹出没,故而得名。
与豹子井紧挨着的沟谷叫房子东沟,沟谷内的山体与众不同,呈银白色。据说这里出产石板,早年附近农家常常来此开采石板,然后运回家中,代替瓦片。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龙泉庄村就有不少这样的民宅。顺着房子东沟沟口前行800米,便来到一个形似火车头的山头旁,当地人习惯叫它“火车头”。这么形象而又现代的名字,肯定不是明代筑边人传下来的。石壁上有“如堆”石刻,估计古人觉得这里的山头如石头堆起来似的。
火车头东侧则有鬼呲牙、冰石窟等沟谷。鬼呲牙以山势陡峭而著称,冰石窟则以沟谷狭窄、水源丰沛、阴凉潮湿而闻名,即便到了炎热的夏季,这里的冰块依旧不会融化干净。
在鬼呲牙和冰石窟两条沟谷的中间,有一座长达3公里的山梁,名为“黄粱背”。它因整个山梁长满了黄米草和火横子灌木而得名。每到冬天,这些黄米草和火横子在寒风的吹拂下东摇西摆,远远望去,俨然燃烧的火焰。由此,黄粱背也就有了“火焰山”的昵称,而它的山顶便是著名的“北京结”长城所在地。(魏明俊)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