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8-02-06京城胡同的名称里,最令我倾心和神往的,当是“百花深处”。初次听到,就以为是这里的人家爱种花栽草,进而就想亲赴实地观看百花齐放的美景。
“百花深处”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厂桥街道,新街口与护国寺之间,东西向,东达护国寺东巷之护国寺小学,西抵新街口南大街,中间与护国寺西巷、新太平胡同、护国寺大院等小巷连通,邮政编码为100035。
清代朱一新编撰的《京师坊巷志稿》中,对“百花深处”有所记载,并注明胡同内有水井一口。日本人多田贞一在民国期间久居北京,对京城地名有浓厚兴趣,勤于调查察访,并翻阅了不少关于北京历史的中文书籍,著成《北京地名志》。书中引述《北京琐闻录》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有张姓夫妇在新街口南小巷内购买空地二三十亩,以种青菜为生。渐渐他们有了钱,便在园中种植树木,叠石为山,挖掘水池,修建草阁茅亭,使这块菜地成了一个十分幽雅的所在。后又辟地种植牡丹、芍药,在池中栽植莲藕,夏日摇着小舟往来于绿波之间,香风扑面,令人心旷神怡。在黄菊溢香之秋,梅花晴雪之冬,均有四时皆宜之感。当时城中士大夫等多前往游赏,因此北京人称它为“百花深处”。我未能找到《北京琐闻录》,其记载确否,待考。王彬、徐秀珊主编的《北京地名典》称,此胡同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京城全图里称为花局胡同,当是种植花卉的场所。民国后,将“胡同”二字去掉,就叫“百花深处”,一直延续至今。1965年,护国寺后庙胡同并入,渐成“百花深处”今天的规模。
我被这条胡同美丽的名字所吸引,本世纪初曾去寻访踏勘,发现跟我的美好想象相去甚远。今日的“百花深处”很是狭窄,多处宽度在两米左右,且曲折多拐,呈蜿蜒蛇状,还有直角死弯,汽车根本无法通过。整条胡同里没有像样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质量并不高的平房或低层小楼。漫步“百花深处”,觉得局促、杂乱、无序、郁闷,缺乏“百花竞放”、“四时皆宜”、“心旷神怡”之感。本想一睹奇花异卉,没想到从西头曲里拐弯走到东头,又从东头搜索到西头,竟连一朵花一棵草也未见到。当时身边有两位游人拿着照相机左顾右盼,口中直说:“怎么没见到花儿呀?”他们是被胡同西口指路牌上很大的“百花深处”四字吸引,进胡同寻花来着。
事隔数载,2009年,我再去“百花深处”探花,景观依旧,无花可赏,再次无功落寞而返。最近,我又想去那里看看,思忖着七八年过去了,胡同面貌该有些改观了吧?!到现场一看,整条胡同仍没有太大进步。
像“百花深处”这样独一无二的美丽名称,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理应珍惜。当地街道居委会完全可以动员胡同人家,在门口窗前种花养草,不仅可以美化居住环境、增加新鲜空气,而且弘扬了胡同的美名,一举数得。
北京有一些胡同名称很美、很靓,应花大力气让它们焕发出新的青春。当然,这不是要按胡同名称恢复旧观,在牛街养牛、在骡马市卖马、在公主坟建墓地,都是荒唐可笑的。但如能选择一些可以古为今用的胡同,按其名称增添一些旧景,在胡同口装个说明牌,亦可算是北京悠久胡同文化的回归和创新。比如在“百花深处”养花、赏花,在灯市口装饰灯彩,在帽儿胡同开几家帽子店,这是不难做到的,但能吸引更多人前来观光购物,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老地名焕出新光彩,也丰富了京城新景观,可谓一石多鸟,皆大欢喜。
但愿我下次去“百花深处”,能看到百花烂漫、香飘小巷的久盼美景。(成志伟)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