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跟着杨信找“年味儿”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8-02-09

杨信

  实力派民俗画家。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师从著名画家王式廓女儿王娣娣和国画大师吴传麟先生。现为北京市美协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宣传部部长、北京市东城区书画协会副主席。2004年在巴黎凡尔赛展览中心举办“胡同·印象”个展。2007年,13幅作品入选北京奥组委官方用图。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上,“流动的北京”再次荣获大型文化交流与展示活动嘉奖。

  主要著作有:《捧读胡同》、《京城老行当》、《大前门外》、《北京流行风》、《骆驼祥子》、《什刹海传说》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猪肉……”这首妇孺皆知的民谣,不仅道出了早年间北京人对过年的期盼和向往,也道出了老北京过大年的隆重和热烈。当人们怀念和寻找老北京年味的时候,北京民俗画家杨信先生却在小年这天把这一北京风俗搬到了他的“年味儿”画展上。

  去年的腊月廿三,文化圈里刷屏——一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8周年插图作品展”热闹开幕,画家、作家、民俗专家齐聚一堂,为老舍先生118周岁诞辰庆生,共度文化小年。展厅里一幅幅惟妙惟肖、生动有趣、韵味十足的经典人物及场景画作,瞬间把人们带到文学大师作品中,《柳家大院》、《兔》、《也是三角》、《上任》、《骆驼祥子》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加上插图艺术与原著又相得益彰,汇成了民俗画家杨信笔下的老北京民众生活情景。

  今年腊月廿三小年,画家杨信又以50幅精心之作,在东城区角楼图书馆上演一出浓浓京味的“年味儿”大展。

  按照北京春节的习俗:刚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活准备年货,人们盼望已久的“年”又将到来。杨信也将这一天天有说讲的情景收入笔下——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一首早年间妇孺皆知的民谣,道出了北京人对过年的期盼和向往,也道出了老北京过大年的隆重和热烈。

  “到了腊月二十前后,街上多了卖‘门神、挂钱儿、黄表纸’的摊儿。老北京民间买‘贴了’,其实就是买‘挂钱儿’,千章、金元宝、银元宝,刘海戏金蟾等纸做的祭神用品。门神是老北京的木版印稿,再手工上色。传说唐秦琼、尉迟恭是贴在大门上的守护神;挂钱儿是大红棉纸刻的吉祥图案,种类很多,大门、中院及屋内,老北京过年的气氛没有这些是万万不行的。”杨信在自己的作品前向观众娓娓道来……

  杨信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幼时受到家庭熏陶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受到大量的老北京文化熏陶,对传统文化心生敬畏,坚定了用艺术创作保护老北京文化的这种信念。问及杨信质朴无华的民俗风情画最终能感动国人、走出国门的根本原因,他说:“我知道过年时有钱人家的孩子举的是什么灯笼,没钱人家的孩子举的是什么灯笼。”从他对底层人的走心、细腻、关爱的话语和笔触中,我们仿佛看见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意境。

  您如果想了解老北京的三十、初一年俗,杨信的作品可以让您一目了然、大饱眼福——这幅《大拜年》(见右中图),就是表现大年三十晚上的情景——全家要行“拜年”的仪式,年长者坐在最中间的位置上,晚辈们依次按照辈分给长者“磕头”,这时也是孩子们获得“压岁钱”的时机,当年的“压岁钱”充其量就是一毛钱两毛钱,在老辈的带领下,小不点儿的孩子往往跪拜的姿势是全家欢笑的开端。

  在年俗里品京味,在杨信笔下找记忆……(黎红)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