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上元灯节

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3-01

高文瑞 摄

  明天是正月十五,旧时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也称灯节。关于灯节的起源有几种观点。但无论哪一种,灯节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能遗忘或丢失。

  张灯最初为祭祀

  正月十五不仅是吃元宵,还要耍灯买灯。元宵本意指时间。正月为元月,古汉语中“夜”与“宵”义同,由此而名,又称上元节,也称灯节。灯节之灯有张挂之意,习俗由来已久,始于汉代,据说由西域传来。明代刘侗有过专门考证,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张灯之始也,汉祀太乙。”张灯最初有祭祀的意思,从黄昏,点到天明,后来含意有了变化。

  此后,灯节规模不断扩大。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放灯十日”,永乐七年,下令赐文武百官放假10日。朱棣迁都京城,依旧从初八直至十七,不过百官只放假5日。清代,灯节缩短了,从十三到十六或十七。不论长短,灯节的中心还是十五,那夜称为正灯。

  说到灯节,先要说延庆区的榆林堡,当年十分繁荣,成为一景。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三个夜晚,元宵灯节热闹非凡,有灯山会。清康熙时的《怀来县志》载:“上元张灯三夜,演戏祭三官神。旧有灯山楼,高三四丈,中作木架称之,用小灯千万盏,作‘天下太平、民安物阜’等字。楼在西关众神庙侧。今废。土木、榆林堡楼仍存。灯废。”描述的虽是怀来县西关的灯山楼,而榆林堡当时同属一个地区,相距不远,灯山楼形制应该相似,而榆林堡的灯山楼在县志成书时还存在,说明此地的规模大小及影响,而使用持续的时间比怀来县城还长久。

  有了灯节便有了灯市。灯与市是两个概念:灯指张灯,从晚挂到早;市指市场,从早开到晚。明代灯市同在一处,从东华门向东绵延二里。《宛署杂记》写着:各种物品摆放在“东安门外迤北大街”,所以那个位置叫灯市口。到了清代,灯与市分开,市场移到琉璃厂,张挂灯的地点改在前门和地安门一带。

  黄昏以后,便进入灯的世界。华灯初放,街上挂着各式各样观赏灯,名目繁多,有纸灯、玻璃灯、牛角灯、走马灯、宫灯。多的还是五色纱绢灯,大小方圆形状各异,绘画上古今故事。灵巧匠人把冰镂空做成冰灯,栽种麦苗做成各种人物,极为形象有创意。街头也摆着出售各色彩灯,灯名不一,价钱有别,贵的能至“千金”。明代还真有为买一灯而耗尽“平生家计”的事,可见精巧程度。各家也挂灯,有钱人家要在门、井、灶等处挂一百零八盏,燃四个晚上。没钱的只能少挂或不挂。

  观灯之外,还有各种娱乐表演:走高跷的、跑旱船的、舞刀弄棒的、舞龙灯的,往来穿梭如流,热闹非凡。各种杂耍表演着“队舞、细舞、筒子、觔斗、蹬坛、蹬梯”。吹鼓手奏出“橘律阳、撼东山、海青”。丝弦器乐也弹出“套数、小曲、数落、打碟子”等各种曲目。表演还有故事情节,装扮成大头和尚等,更是饶有风趣。另外还有盘杠子、跑竹马、敲太平神鼓等诸多节目。空中燃放着烟火,竞巧争奇,有声的叫响炮,能上天的叫起火,能起又连响的叫三级浪。这些花炮当然多是“富室豪门,争相购买”。

  姑娘媳妇可出门

  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姑娘媳妇,灯节期间可以外出了。于是灯节之中多了不少与妇女相关的民俗内容。正灯日要逛灯,十六还要“走桥摸钉”,妇女群游夜行,祈福免灾。外出行走可以祛病健身,叫“走百病”。但凡有桥之处,三五成群而过,可以长寿,俗称“走桥”,取“度厄”之意。高士奇有《灯市竹枝词》:“夜深结伴前门过,消病春风去走桥。”然后再去摸门上的钉,正阳门中洞前居多,逛灯时顺便。摸钉可以走好运。

  宫廷贵妇也要出来逛灯,自古有之。唐代李商隐眼中:“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辛弃疾看到“宝马雕车香满路”。盛大的场面,本身就是一景,少不得围观之众。

  从春节至灯节期间,贵妇多有一饰物,用乌金纸剪成,再用“猪鬃尖分披片纸贴之,或五或七,下缚一处,以针作柄”,如簪子插或戴在头上,叫做“闹蛾儿”。《日下旧闻考中》这一说明,不由得想起了名句“蛾儿雪柳黄金缕”。一些宋词的选本笼统说成女人饰物,没有“蛾儿”的确切解释,而清人于敏中又明确说明“此古之遗俗也”,已成习俗,时间不会短暂。偏巧《帝京景物略》作了考证:唐代规制,立春这天,民间剪彩为“春幡”,插在头上。到了明代则用乌金纸画上彩绘,称为“闹蛾儿”。

  灯节上,热闹场面令人眼花缭乱:向上看,皓月之下,火树银花,光彩照人;空气中,弥漫着鼓乐笙歌;街头上,车马喧阗,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举国欢庆的景象可想而知。表演的、逛灯的、观景的欢天喜地,都会在这欢快的节日里,把一年的积淀全部宣泄出来,真一个“闹元宵”。

  灯节里面故事多

  有了妇女的出行,这个节日便引出了诸多故事,使得文人墨客写出不朽的佳作,古典名著中多能读到。耳熟能详的诗词中,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平易直白,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含蓄,给人无穷的想象与回味。常有人在灯节上相遇相识相约,因此有人觉得之中的意味更近于西方的情人节。

  幼年的记忆中,春节已与灯节连在了一起,过年时总要买上只灯笼,几乎成了必备的年货。那时生活水平不高,卖的灯笼多是纸制,可折叠,顏色有红黄绿,绘着图案,中间点上蜡烛,晚上挂在门外,或提着出去上街玩耍。上世纪80年代已有了用电池点的灯笼。文革前的北海公园,春节期间总要举办游园灯会,里面挂着大红宫灯,以及用绢纱、玻璃或纸做成形状各异的灯笼,上面画着花卉、动物、仕女、人物故事,大小不一。还有一片灯谜区,列出各种谜语,每盏灯上用纸条写着谜面,猜中撕下可去领奖。记得还有冰灯、麦芽灯等,那时幼小,不知风的动力,觉得走马灯奇怪,没有机器怎么会转?

  关于灯节的起源有各种观点。有纪念“平吕说”:汉文帝勘平“诸吕之乱”称帝,时为正月十五,之后每年是日夜晚,都要与民同乐。还有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但无论哪一种观点,灯节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能遗忘或丢失。(高文瑞)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