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羊角灯胡同和羊角灯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8-03-22

  就什刹海地区的胡同名称而言,大致可归类为姓氏人物、河湖桥梁、寺院道观、行署衙门、商肆集市、府邸名宅、地标建筑、百姓生活、方位顺序、地形地貌、花草树木、军事设施、仓储作坊等十余种。其中与百姓生活相关的名称最多,像棉花胡同、藕芽胡同、馓子胡同、酒药葫芦胡同、抄手胡同、麻花胡同、铜局胡同、帽局胡同、花局胡同、扁担胡同、花针胡同、豆腐巷、水车胡同、水罐子胡同、簪子胡同、铁炉胡同、毡子胡同……其中还有一条以“羊角灯”命名的胡同。

  羊角灯胡同成于乾隆时期

  据《什刹海志》记载,羊角灯胡同形成于清乾隆时期。整条胡同呈东西曲折走向,全长168米,平均宽度3米。由于胡同东西两个出口宽度不同,加上胡同中部有道向北的折弯,从高处看犹如横亘于胡同之间的“羊犄角”。

  或许有人要问了,既然胡同像“羊犄角”,那胡同名称肯定与“羊犄角”有关,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史料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古人晚上外出多用灯笼照明。在众多的灯笼品种中有一种用羊角制成的灯笼,俗称“羊角灯”。“羊角灯”的外形并不是羊犄角形状,而是两头尖中间鼓“其形如枣”状的灯笼。

  由于“枣”形状的羊角灯与现在羊角灯胡同的走向存在很大差异,由此推测在羊角灯胡同形成之初,应为东西两端狭窄,中间宽敞的地貌特征,由此这条胡同被叫作“羊角灯”。由于有些人没有考虑到“其形如枣”这一因素,而误解为胡同名称源于“羊角一样的灯笼”。

  关于“羊角灯”坊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唐代到明代期间,用羊角制作的灯具统称为“明角灯”,或者叫“大明灯”。清王朝定都北京城之后,担心百姓利用“大明灯”之名犯上作乱,就改成了“羊角灯”,简称“角灯”,这种叫法一直沿用到了民国年间。

  古人在制作羊角灯时,非常讲究工艺流程。工匠们先选用优质的羊角,截成圆筒状,放进开水锅里和萝卜丝一起焖煮,待煮软后,用锥形楦子填充。接着再反复焖煮,再不断地填充,直到羊角变成透明的灯罩为止。加工出来的羊角灯坚固耐用,抗风能力又强,是人们晚间常用的照明工具。连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中也有使用羊角灯的内容。

  除了因形状而得名的说法外,还传说这条胡同中曾有制作羊角灯的作坊,甚至还与保护和珅府安全的兵丁们有关。

  清乾隆年间和珅得势之后,在府内大兴土木,其豪华程度在京城府邸建筑中堪称首屈一指。为了防止不测,和珅在羊角灯胡同里盖了数间班房,夜间兵丁们手持羊角灯在府邸四周巡逻。时间一长,百姓们就把兵丁巡逻时用于照明的羊角灯作为了胡同的代名词。

  侯宝林先生曾寓于此

  什刹海地区是历史文化积淀极为厚重的地方,接近什刹海核心区的羊角灯胡同也不例外,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小时候曾经住过这里。侯先生这样写过,“从龙头井这间小东屋搬到羊角灯胡同去住,是个路北的头道门,院里有两棵大柳树,我们住两间小东房。这是我到侯家以来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住过两间东房的时候,尽管只有几个月,但我们也算住过两间东房了。羊角灯和龙头井是相连的,搬来搬去,其实也不过是丈许长的距离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侯先生从德胜门的“麻花电台宿舍”,搬到了羊角灯胡同南侧的南钱串胡同6号旁门。这是一个幽静的院子,被侯先生戏称为“一户侯”,侯先生的朋友还特意写了首“欣逢盛世乐悠悠,饱蘸浓墨写春秋。书斋虽小天地阔,什刹海畔‘一户侯’”的短诗。除羊角灯胡同、龙头井胡同、南钱串胡同、德胜门内大街的“麻花电台宿舍”外,侯先生还在东煤厂胡同、尚勤胡同、藕芽胡同、扁担胡同、福寿里居住过,称得上什刹海的老住户。侯先生第一次登台献艺便是在位于旧鼓楼大街东侧的平民市场。

  民国时期,23号院曾住有演唱京韵大鼓的民间艺人张宝和先生,坊间尊称为“大鼓张”。侯先生与“大鼓张”私交甚好,常在一起切磋表演技艺。

  与三座桥胡同、前海西街、前海北沿、南官房胡同、烟袋斜街、石碑胡同相比,羊角灯胡同自有许多独特之处。到羊角灯胡同不但能享受到老北京胡同特有的静谧与祥和,甚至还能得到心灵中那份久违了的宁静。羊角灯胡同有错落有序的民居建筑,还有几片令人心醉的葱绿,有竞相开放的花朵,还有老北京极为熟悉的葱花炝锅的香味。(张亚群 李帆)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