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8-03-26《春泉》 宋雨桂
春泉作为历代画家的咏春之笔,为中国山水画史留下无限春色。
其中,像明代周臣与唐寅这样即为师生又同有“春泉”名作传世的实属罕见,前者周氏的《春泉小隐图》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是一幅借江南春景暗喻文人名号的友情创作,明悟再看,泉声忽似闻,平湖已敛波。此画的另一个版本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后者唐氏的《春泉听风图》则存于南京博物馆,一纸清风飞泉,竟让画家直面春山的满腹心声尽皆入画为诗:“俯看流泉仰听风,泉声风韵合笙镛。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
春山难画是泉瀑,泉瀑难画是自然。早在元代,黄公望在其所著《山水诀》中曾言“山水中唯水口最难画”,而这也成为后世考究中国画家对山水领悟的一个重要看点。若论近现代画坛大家,傅抱石所作泉瀑图最多,去年南京博物院艺术馆首开“傅抱石笔下的泉瀑雨声”专展,其独创的“抱石皴法”将春泉之柔、夏瀑之烈融入满山春光或漫天雨色,并以一己情怀为造化纸上自然的根本,努力提升“水口”的气韵气势气度,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内涵和创造意识,从而成就新的山水典范。
说到春山赏泉,我手上有一幅当代国画大家宋雨桂的八尺《春泉》,原属画家本人私藏的盛年之作。与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同名《春泉》构思不同,此幅作品完全打破了留白成瀑的应景传统,不但将泉瀑作为主体形象置于构图中心,更是一意孤行放任自流,狭窄处水瀑生烟,开阔处穿石漫滩,继而径直跳落,一泉成瀑、一瀑破壁,看得人神清气爽。所谓春泉难画,既要与春晖争色又能一水独见春光,相比那些空有几道留白与点墨的泉瀑形状,宋雨桂更善于利用山岩的层次和春色的浓淡,使其水色水形和水性在不断的跌宕变幻中得以升华,给人的感觉,好水当如敞亮心境,来去自由自在,遇石则激荡,逢险则破障。从这个审美角度看,画家对春泉的造化绝非仅靠笔墨架构,更多是在用心拓展出一种形色互动的想象空间,融激情与诗意于一笔。 品赏而论,宋雨桂笔下的三月春泉有三美可鉴:一是以意造境。化春为色的同时以欲融还凝的新绿累积成全新的自然境界,迷蒙中只可眼观心入;二是以形造势。被山势激发出的泉水野性,看若肆意妄为,却实为流动有序,摄人心魄;再是以心造情。瀑本天地情丝,能凭一泉一水将其自然本意演绎出种种艺术之美,又能形色共鸣,足以令人思想无穷。
由“水口”再论黄公望和宋雨桂,中间相隔六百年,一个画出《富春山居图》,一个创作《春泉》,山不转水转,又是一段春之佳话。(于海东)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