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4-02放纸鸢
春天来了,又到放风筝的时节。
清代高鼎的《村居》这么描写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筝旧称纸鸢,据说最早是由墨家所发明。春秋时期,墨翟花费了三年时间研制出可以飞翔的木鸟,后来他的弟子鲁班用竹子改进了材质,使之更加体轻便于飞翔,据说一下子能飞上三天不落地,此时的风筝名曰“木鸢”。直至东汉蔡伦造纸术发明以后,坊间才有了纸质风筝,其名为“纸鸢”。
从“鸢”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早期的风筝应该都是鸟的形状。《书经》里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明显地是用它来进行军事侦察。刘邦、项羽垓下之战的时候,汉军包围了项羽的部队,韩信用牛皮做成风筝,上挂竹笛,下边的汉军配合着笛声唱起楚地的歌谣,全面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这就是著名的“四面楚歌”的由来。顺带说一句,不知道这是不是鸽哨的起源?待考。可惜,王世襄先生已然驾鹤。直至宋代,放风筝方才成为人们户外休闲的一种方式,传世至今的宋代名画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苏汉臣之《百子图》里都有孩童放风筝的生动画面。 全国风筝有四大产地,包括北京、天津、南通、潍坊。其中,北京风筝的代表作是沙燕儿。据金受申先生的《老北京的生活》记载,老北京的风筝主要分为四类:人形,即沙燕类。拍子形,即方形或菱形的风筝。蜈蚣形,即串在一起成串放飞的风筝。杂形,即其他各种形状的风筝。金先生的划分略显粗率,准确地说,北京传统风筝大概有下列品种:一是北京独创的沙燕儿也叫京燕儿,又分为胖、瘦、雏三种。二是硬翅,骨架成米字型的风筝,一般做成孙悟空、钟馗等形状。三是软翅,一般做成各种昆虫飞禽形状。四是对燕儿,又叫担子,相同品种的昆虫飞禽类形状的风筝用一根竹篾连在一起,成对放飞。五是拍子,做成方形或八角形,下边垂着长长的尾巴。六是串儿,蜈蚣或龙形的风筝。七是筒儿,宫灯或筒形的风筝。现在,风筝的材质和品种更加丰富,市面上出售的风筝有许多是塑料制成,品种也是五花八门。在潍坊国际风筝节,人们可以大饱眼福。 春风一至,漫天飞鸢。放风筝曾经是老北京人迎接春天到来的一种全民仪式。虽然风筝的制作有些技术含量,但是,放风筝却是老少咸宜、贫富均可的游戏。有钱有闲的人家可以去买风筝金、风筝哈等风筝名家制作的精品,或者自己DIY制作式样繁多的风筝。穷人家的孩子找来些竹篾、废纸,一样能够玩得不亦乐乎。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到残冬早春,心里就痒得不行,会想方设法自己动手制作风筝,趁家里大人不注意,偷偷地从准备夏天用的竹帘子上抽取几根竹篾,先绑扎好横平竖直的骨架,找来几张废报纸,打点儿浆糊或干脆就拿米饭粒黏贴妥当,底下再拿彩色的纸条贴三条尾巴,调好平衡,一个俗称“屁股帘”的风筝就妥了。没有线桄子,找根木头棍子代替;没有风筝线,拿家里的细麻绳代替。拿到外边,在小伙伴们齐唱的童谣:“屁股帘,真爱起,一个跟头折到底!”的哄笑里,不把自己的屁股帘玩坏了,不会收兵。回到家里,因为竹帘子的损坏和细麻绳的遗失,当年没少挨揍。 老北京的民居多为平房,空地多、树少车也少,十分安全,放风筝不是难事。而今的北京城高楼林立,绿树匝阴,车流滚滚,想找块能痛痛快快地放风筝的地方已非易事。眼下,京城里放风筝的最佳场所当属永定门城楼南广场。另外,那些郊野公园也是放风筝的好去处。前两天,晨练路过永定门,被几位玩盘鹰风筝的老者深深吸引。只见他们手握像轮船上的舵轮一般的线盘,同时操纵着几根细线,另一头连着酷似鹰鹞的风筝上,老几位一会拧腰垫步,一会前后腾挪,十分矫健。但见那空中的鹰鹞,一会垂直攀升,一会低空俯冲,犹如雄鹰搏兔,恍然有几只真的苍鹰正在空中捕猎,煞是好看。正如同样也是风筝名家的曹雪芹所言:“龙须神似栩栩然,兔起鹤落拟鹰隼,下击上翻复回旋。”我边看边想,放风筝需要脑、手、眼、步的协调配合,手要随风向风力变化收放丝线,眼睛要极目远眺、紧盯着盘旋不已的风筝,脚步也要灵活多变,四肢和颈椎腰椎都得到了锻炼,这些都需要大脑指挥,放风筝这项运动,的确是老幼咸宜,长此以往,当然健康。再看那几位放风筝的老者,没有一个不是身材匀称、满面红光的。自己的心里不觉又痒痒起来。(孟春明)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