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8-04-18《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全部重要思想的主要表达,和这些思想发生、发展、形成的全部过程。《传习录》的基本思想就是王阳明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条主线”“三大命题”来加以概括。
“一条主线”即立志成圣。这是阳明自幼立下的伟大志向,他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在为实现这一志向做出不懈的努力。《传习录》中讨论的一个个问题,无一不是紧紧围绕这一志向加以展开。只要我们悉心阅读,深入思考,不难在字里行间发现他那始终未曾泯灭的良苦用心。
“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三大核心命题。这三大核心命题也是紧紧围绕“成圣”主题而加以展开的。“心即理”是他成圣之路的基本立场,“知行合一”是他成圣之路的不二功夫,“致良知”则是他创造性地揭示出的本体与功夫高度一致的实现成圣理想的根本宗旨。
“心即理”之所以是成圣之路唯一可靠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在于离开了这个立足点和出发点的成圣追求都是不可靠的和注定会失败的。宋儒以“性即理”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成圣之路,已被证明为不可行。陆象山虽亦以“心即理”为之立足,但其“心”限于“吾心”而非天下人之本心(良知),因而有点“粗”。
“知行合一”这一命题在《传习录》中有多处表述,由于《传习录》各条是大致地依时间顺序辑录的,所以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从提出、展开、深化到成熟的大致过程。知是知什么?行是行什么?知与行的合一又是什么?无外乎,“知”是“知良知”,“行”是“行良知”,真正知道了良知就是在行良知了,切实地行良知了就是真正知道了良知。这从他晚年的《答顾东桥书》一信中可读到确切的解答:“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加“行”就是“致”,“知良知”加“行良知”就是“致良知”。
“致良知”即是王阳明思想中最为简捷、最为核心的命题,也是他实现成圣理想的最根本的方法。《传习录》中多处讨论“致良知”,是最为集中的话题,具体有四种情况:人人致良知,时时致良知,处处致良知,事事致良知。(作者王晓昕为贵州省阳明学学会会长、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此文为中华书局出版的《传习录译注》的前言,发表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