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4-23制图 周航
从“读”书到“说”书,是知识输入与观点输出的过程;从“入”书到“享”书,则是走进书本和享受书趣的境界。当我们去图书馆时,不再只能看到成排的书籍和人群,更能拥有一个交流感悟、结交书友的平台,一个倾听名家声音、畅所欲言心得的机遇,一个充分放松身心、感悟北京文化的去处。当我们去图书馆时,不仅能看到书中的黄金屋与颜如玉,还能在红砖绿瓦的建筑里闭目冥思千年的时光。
那么,亲爱的你,去图书馆时想做些什么呢?
“它们永远不会使人贫穷。它们向那些胸怀大志的人们敞开大门,向他们展示浸透在书本中的宝贵财富。”戴尔·卡耐基曾这样描述图书馆。
时至今天,人们去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为了寻求书本中的宝贵财富。一缕绕梁的茶香,一窗清秀的风景,一次酣畅的交谈,一场深度的沙龙,都成为图书馆的诱人之处。
那么现在,我们去图书馆做些什么?
读
早在公元前3000年时,巴比伦的神庙中就收藏有刻在胶泥板上的各类记载,这也被认为是最早的图书馆雏形。
1894年,《教育世界》第62期中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是可追溯到的我国最早提及“图书馆”一词的文献。图书馆,顾名思义,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图书馆发展到现在,尽管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其他功能,但最基础的价值所在仍旧是——书。
“以史为鉴,无非再添几分偏见;以梦为马,最终去了别家后院。不如大雪之后,清茗一杯,杂志两卷,闻见时光掠过土地与生民,不绝如缕。”高晓松抱着这样的愿景开设了“杂·书馆”,这是一所大型私立的公益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资料百万册,均由大藏书家捐献。古书古卷有之,新书新篇也有之;学术专著有之,儿童读物也有之,当之无愧是爱书人的好去处了。
位于上地地区的“第二书房”的创办人李岩一家都是爱书之人,因为热爱,他与太太倾尽半生积蓄开设了第二书房。第二书房定位于社区图书馆,选书标准之高有口皆碑,不仅看重图书的内容、作者、是否获得过奖项,还会查阅相关业内人士、专家及媒体的评论,确定是一本好书后才会收录进来。第二书房自开张以来,便以优质的图书深受读者欢迎。
说
为了让读者阅读参与度更高,读书积极性更强,很多图书馆也举办以读者讲述、分享、交流为主的各类活动。不仅要“读”书,还要把感悟“说”出来。好书之士欢聚一堂,就自身的感受畅所欲言,让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在交流中获得灵感与更深入的体验。
作为亚洲唯一入选“20大世界最美书店”的老书虫书店虽然坐落于繁华的三里屯,但却像是隐藏在闹市中的秘密花园一般平和低调。每年三月,老书虫都会举办“老书虫国际文学节”,促进中外的文化交流。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畅销书作家、文学大奖得主、历史学家、评论家、诗人、记者、音乐人等济济一堂,身为读者不仅能听到名家观点,更可以参与其中,小组对谈、阅读写作工作坊等等活动都鼓励读者表达观点,互相交流。
入
清朝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从读书到知书,自身阅历不足时,便难以体会其中细微的感触,也难以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角度,体验他字里行间的分毫情愫。
但是现在图书馆给了我们一个走入书本、走近作者的机会,通过文化沙龙、讲座、宣传、签售等活动,让读书不只是停留在书本的字里行间,更是走进书本本身的内容,近距离接触作者及其它文化大家,进一步了解书的内涵与外延,做到真正的“知书”。
《十三邀》中采访到的许知远是个坚守传统书店的人,他的单向街书店是圆明园小院里的独特风景,这里不仅仅有他所说的“冬日里晒晒太阳,夏天露天坐在院子里,听莫扎特,喝啤酒,看迷惘一代作家的作品,身边偶尔经过像春天一样的姑娘”,更有每周末的开放性免费沙龙,是读者近距离接触名人并与之交谈的再好不过的去处。沙龙形式丰富,有诗歌朗诵也有电影分析,有新书签售也有公益画展,林夕、陈丹青、赖声川等都是其座上宾。读者们可以与文化名士近距离互动,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走入书籍字符背后的故事。
位于朝阳区的首都图书馆是北京市市属综合性大型公共图书馆,它不仅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更以其定期举办的各类文化讲座而为人称道。近年来,首图的“乡土课堂”系列文化讲座每年约50场,涵盖“皇家坛庙”“匠人·匠心”“北京绿色发展”等多个主题,内容涉及古今各地、各个领域的文化知识,2018年“乡土课堂”推出的两大系列讲座是“一城三带” 系列讲座与“二十四节气”系列讲座,所谓精神盛宴大概就存在于此吧。
享
读书,本身便是一种享受,或是静谧优雅的环境搭配舒适的阅读空间,或是韵味十足的装饰携手独特的空间资源。给你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感受着老北京代代流传的文化气息,沉浸在墨香四溢的书卷之中,在快节奏的大城市里是多么奢侈的享受。
在北京,便有很多图书馆的装饰以至于建筑风格都透着浓浓的“京味儿”。东城区的“图书馆1553”便是由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的左安门值房(城门守军驻守、居住用的房屋)改造而成,传统的红色木结构建筑,让人仿佛穿越了久远的年代。类似的还有同样位于东城区的花市火神庙,它既是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书刊外借处。花市火神庙始建于明隆庆二年,清乾隆四十一年重修,2009年起成为书刊外借处。在修设图书馆时,对建筑并未进行任何有损原结构的改建,地砖、墙砖均使用当年的老砖,岁月的痕迹从墙壁、从地面透露出来,在这里读书别有一番风味。
“北京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杨烁曾这样表达,文化的温度则是北京人切身可感、踏实可行的温度:“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和时代创新精神需要阅读来传承,需要阅读活动、阅读空间和活跃在其中的爱阅读的人来承载和传播,不断增添这座城市的韵味和厚重。”
仿灰色墙砖的壁纸,蓝绿纹饰的横梁,红木的书架桌椅,青砖铺就的地板,蒲团上坐着一位位认真的读者——这一幕是角楼图书馆的每日写真。
左安门东,外城边角,青砖灰瓦,红顶弯檐,见证了百年风风雨雨的角楼。曾经,这里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2016年复建完成后便成了如今的角楼图书馆。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能勾起人们对老北京城楼、老北京文化的回忆。每周这里都会推出各种京味儿浓浓的活动,从制作冰糖葫芦到国学吟诵,老北京的“里儿”和“面儿”都能成为活动的内容;阅览区,数千册的北京历史文化书籍一应俱全,让读者回味北京,展望北京;辅助主题文化活动区,“阅读北京”“聆听北京”“艺术北京”“品味北京”4大主题板块活动轮番上阵,读者既可以听到文化名家或是民间高人解读北京历史,也可以品尝到原汁原味儿的老北京特色美食,还可以听一听胡同里悠长的叫卖声,更可以近距离感受老北京人的生活物件儿、动手参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北京的悠远流长、清雅韵味,都在这里袅袅婷婷地缭绕着,等待着各位读者一探究竟。(张婧琪)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