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藏身古堡的百年学府抡才书院

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5-07

抡才书院正门。

当年康有为种下的大槐树。孙广勋 摄

  久负盛名的四大书院,我很早就听说过。可是,近在河北张家口古堡里远近闻名的抡才书院,我却只是在日前随文化馆一行人去张家口采风时,才得以一见,着实让我这个喜欢书院文化的人感到汗颜,当真是显得孤陋寡闻了些。不过,好在趁这个机会,我一睹了这座藏身古堡里的百年学府芳容,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书院遗迹

  顺着古堡里不太平坦由石块铺成的狭窄街道,很快就来到了张家口堡子里文昌阁附近的抡才书院。可以说,这是一所保存完好的书院,虽然现在这里没有学生,但似乎仍可以听到朗朗读书之声在耳边回荡。

  仔细看过书院大门口的抡才书院简介,我才知道,原来抡才书院至今已有140来年的历史了。据《万全县志》记载,清朝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察哈尔代都统穆图善和万全县(当时张家口属万全县辖)知县尹开先邀集满汉族绅商捐资,耗资白银9000余两修建了抡才书院。书院坐北朝南,占地1510平方米,建筑面积775平方米。书院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就像英文字母T,院内有房50多间,两侧还有跨院,从院墙到每间屋都是青砖瓦顶。书院的后院是清朝光绪年间的建筑,后来因学生增多,民国初年又增加了前院的建筑,两种建筑风格看起来迥然不同。

  书院至今还留存着不少的遗迹。大门外两侧墙壁上镶嵌着两通石碑,各宽约2尺,高2丈,碑顶有二龙戏珠,雕刻精致,栩栩如生。左侧石碑上首刻:“张家口新建抡才书院碑记”,上面有650个字。右侧石碑上刻:“抡才书院重约记”,碑文631字,均为规整秀丽的楷书。碑文叙述了书院曾盛极一时、远近闻名的历史。石碑的对面是照壁墙,高、宽约3丈,底部有3尺高基石,上有青砖对缝,壁上部有假马头,马头上有假三间,并雕刻花卉等,极为精致,反映了清代建筑艺术风格。抡才书院的规模,在“张家口新建抡才书院碑记”上有详细记载:“其门第闳峻,东西耳房列整齐,中三进过厅,上房各五楹内外两厢房各三椽垩,完美一新。善哉!天然一书院规模也。”

  历史来由

  夕照中,书院青砖灰檐,古朴尽显。在这里,少了一些喧嚣,多了几许安详,感觉这书院里早已溢满了一股浓浓的书卷味儿。

  最让我感到新奇的是,为什么叫作抡才书院呢?原来,“抡才”二字,“抡”是挑选,“才”是人才的意思。抡才,就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培养和选拔人才。据载,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发布上谕:“科举为抡才大典,我朝沿用前明旧制,以八股文取士,名臣硕儒多出其中,其时学者,皆潜心经史,文藻特其绪余,乃行之二百余年……”可见“抡才”就是通过科举,选拔人才。

  抡才书院是社会官办义学,这种办学方式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官学的衰落、私学的腐败,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制度,它是维护和培养封建统治人才的场所。《万全县志》上说:书院是“鉴于张垣之风文不振”而建,用现在的话就是振兴张垣文化,“以宏造就说一时寒,藉以登进者,不计其数”,可见封建统治者经营的良苦用心。抡才书院的办学宗旨是让学生们“朝夕而聚诵”,就是“说礼敦诗”“圣贤精义”,体现出了古代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可以想像,在建筑错落的张家口堡,隐存着一座古老的书院,青舍密密,屋宇层层。莘莘学子在虔诚地膜拜了正堂内孔子的牌位后,走进学堂,在书桌前,摇头晃脑,和教书先生一起诵读着四书五经,朗朗之声传至书院巷中,该是多么让人遐想联翩的情景啊!

  名人众多

  漫步书院里,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行走书院间,墨香淡淡,香飘千里。听这里的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当时的抡才书院就是学者、文人讲经论道的场所,任教者不乏名流、名人辈出。

  名流之首,当属清代著名谏官,被誉为“陇上铁汉”的安维峻。中日甲午之战前夕,安维峻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连续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请诛李鸿章疏》和1894年《请明诏讨诿法》两道奏折。安维峻的这两道奏章,震惊了当时的朝野。慈禧太后闻奏后大怒,将其革职发往张家口军台,安维峻到张家口后,“访问者萃于门,饯送者塞于道,或赠以言,或资以赆,车马饮食,众皆为供应。抵戍所,都统以下皆敬以客礼,聘主讲抡才书院。”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珍妃的哥哥,当朝礼部右侍郎志锐因弹劾李鸿章之流卖国求荣,被慈禧发配到塞外守边,到乌里雅苏台任参赞大臣,在他路过张家口时,受安维峻之邀在抡才书院授课数日。

  1923年11月,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应朋友邀请到张家口游览赐儿山云泉寺后,在抡才书院讲演,据这里的老人们回忆,当时听讲者达数百人。康有为演讲后,应地方官员之请亲手在抡才书院栽下了一株槐树,以志纪念。现在抡才书院的这棵槐树还在,有趣的是近百年过去了,康有为栽植的槐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十分粗壮,而地方官员栽植的另一棵槐树却相对较瘦弱纤细。历史沧桑,时代变迁,古槐树却依然繁茂,每到夏天,槐花飘香,落英缤纷,似乎在述说着当时演讲的繁盛场景。

  到抡才书院做过讲学的名人不仅这些,还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李大钊。1925年5月1日,在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的直接领导下,有100多名会议代表参加的平绥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在抡才书院举行。会上,选举共产党人何孟雄为总工会秘书,全国铁路总工会负责人、共产党员罗章龙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此外,在抡才书院任教的著名教师王泽民,笔名方白,解放后曾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文学编辑室主任。

  文化传承

  抡才书院是张家口惟一保存完整的近代书院,同时也是张家口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

  张家口新修抡才书院碑记中明确记载,抡才书院实行“旗汉共育”,即抡才书院既招收满旗子弟、蒙旗子弟,也招收汉族子弟。这是由张家口旗汉杂居的状况决定的,反映出当地在教育上的一种新的民族关系,也是抡才书院办学的一个特色。在教育内容上,实行“中西并举”,虽然抡才书院教育宗旨是以孔孟之道教育人,但在西学东渐的形势下,清政府不得不改革教学内容,除学习孔孟之道外,还学习数学等科学知识,这就与古代书院形成了对比。

  到了清末,废科举、兴学校,抡才书院遂改为学校。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改叫初级师范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7)年又改称自治学社,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兴办新式高等学校,遂改为高等小学。

  现在,抡才书院已经成为接待、宣传、展示当地文化的“招牌”,经常举办文化沙龙活动,把传统文化、古文献著作(文物)、口述材料融于一炉,将张家口历史上民族间交流融合、社会和谐的场景和城市的兴衰史,将张家口人张扬生命智慧、勤奋和粗犷的精神,描绘成了一幅张家口的源远流长的历史长卷。每一次文化沙龙活动,都是一次丰满的历史之旅,都是一次集体性乡土思考,渐渐成了张家口的“百家讲坛”。恰巧,在讲会堂里正开展讲座活动,我慢慢腾挪着脚步,静静坐在后排椅子上,感受着这里古老文化的魅力,似乎让我穿越到了一百年前的书院生活中了。

  我想,喜欢到抡才书院的人,肯定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过去盛极一时,应是特别钟爱这里至今还存留着一份浓郁的文化气息吧!静静地伫立于一百多年后的抡才书院,古典文化的余音似乎正渺渺向你飘来:青草地、大槐树,鸟鸣啁啾、虫语相伴,伴随着学子们寒窗苦读的朗朗读书声,抡才书院更像是一部徐徐展开的书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悄悄地走近她,品读她……(孙广勋)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