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5-11水 山 城 人
阅读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阅读一座城市,首先要了解它原本的风貌,也就是那里的山水民风。俯瞰北京城,西有永定河,东有大运河,滋养和孕育了京城独有的文化气质。北面的西山、长城,更建起了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这座“首善之区”。
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将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
重拾中国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是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后产生的文化生活需求。阅读正是促成创变的关键方法,北京阅读季借助阅读深入挖掘三个文化带,用阅读来链接历史与现代,以此联结更多社会力量,进而创变无限的精神文化价值,以阅读推动生态与社会和谐发展。
春
诵水
城市与河流的关系,犹如植物与雨水,城以水而定,民依水而居。水脉犹如城市的血液,是城市生机蓬勃的根基。水脉也是城市的文脉,滋养形成了河流沿岸的民居习俗与文化风物,文脉更赋予水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北京,一座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上建设了具有世界城市气魄的元大都、明北京、清北京。北京东部的通州,如今正加快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步伐。这里自古是京城东大门,水路交通发达,古有“天府奥区,左辅雄藩”的美誉,近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说法。2014年,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千里运河,万里书香”,全长1700余公里的大运河滋养了中华大地5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人民,大运河文化带更是一条中华文化大动脉,养育着沿岸的运河儿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对水的诠释,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品格中“善”的深刻总结。水至善至柔,化阻塞为通途,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冲突,似人生之道——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高低曲折都是自然而然。阅读如同水流一般,是滋养人心的行动,更是泽被后世的善举。
上善若水,静阅人心。
夏
阅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出自《诗经》的话比喻君子道德崇高令人敬佩,可见“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意向。地理学上,山脉是一个城市的屏障,具有军事保障的功用。山脉也因其雄伟高奇,让人心生对大自然的敬仰与崇拜。北京西山,北以南口附近的关沟为界,南抵房山拒马河谷,西至市界,东临北京小平原,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17%。这里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以清代“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文化,以大觉寺、卧佛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妙峰山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
“山至高处人为峰,海到尽头天是岸。”出自国画大师张大千友人的这副对联,道出了登高之于一个人开阔眼界的重要性。一个人只要肯攀登,最终都会到达自己人生的巅峰。我们登上了多高的山峰,决定了我们能到达多高的高度。阅读,正如登山一般,不断积累的认知境界决定了我们能够看到多大多远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质量决定了他的视野与格局。阅读,绝不仅仅是阅读量的多少,更重要的在于选择那些能够开拓视野引导自己的好书来读。它们就像一座座山峰,在等着渴求知识与进步的人早日攀登并阅读它。
举目登高,阅山观己。
秋
吟城
城,因人的凝聚而生。人,因城的美好而活。“城,所以盛民也。”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2000年前这样解释“城”。民,乃城之本。被誉为世界第七大奇迹的长城,恰恰佐证了这一点。完全借助人力,自西向东横贯中国版图,在崇山峻岭间筑起一道抵抗侵略的城墙。这座中国古代第一军事防御工程,东段经过山区与丘陵地段,建设难度之大让今人都很难想象。自古至今吟咏长城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长城更成为烙印在中国人血肉里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符号。
紫禁城是北京的另外一个“城”,作为中华文化集大成之作,它也是世界古都代表作品之一。北京文化、北京味道、古都魅力、红色中心……紫禁城集合了太多“北京标签”的特色。在北京城市新城区建设的快速推进下,这座千年古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化中的北京,更凝聚了现代城市的阅读热点。
一个城市的品格,既来自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积累,也来自时代的需求和人的培育。将传统的“人文”精华注入城市建筑以及城居者的素质培育上,当是一件最值得重视的事情。在各界作者的笔下,北京拥有皇室的典雅,有儒者的礼敬,有智识的传承,有盎然的古意,有红色的传统,也有生态的和谐,这些最终融成北京的文化血脉。阅读这座城市,读一读她的过去与未来。
京城秋吟,以阅福民。
冬
读人
阅读,对人的气质养成,无疑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行为。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没有绝对唯一的答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北宋学者汪洙的《神童诗》对读书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与古人看重仕途有关,也足见古人对读书入仕的推崇。而现代,读书当然不只是为入仕,它已经成为普通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居家、职场、官场、商界,想要获得真知,都离不开阅读,因为无论仕途还是业途,一个人要精进技艺或更好地为国家出谋划策,都必须不断地阅读和学习。只有持续积累自己的学养,才可能更积极和正向地去影响和带领他人。
改革开放四十年,推动中国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时尚而富有活力的外来文化,让人们改变了固守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城市人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城市商业更加富有活力。引领时代风潮的北京人,从来都不缺乏对文化生活品质的追求。无论是老北京人的胡同文化,还是新北京人的拼搏奋进,都是这个城市最美丽的音符。冬季,银装素裹下的清白人间,寒冷中蕴含着来年的希望。
阅读,从春到冬,贯穿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寸日光里,滋养并塑造着我们的灵魂。阅读过去和未来,想象北京和北京人的未来,共同描摹塑造着北京人的精神。
冬读京人,以阅养魂。(本文由北京阅读季提供)
【推荐书目】
1. 《梨花渡》
2. 《水利志》(北京规划志书之一)
3. 首都文史精粹之
《门头沟卷 京西拾贝》
4. 《烽火连天的京西抗日岁月》
5. 《三山五园》
(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之一)
6. 《周口店遗址志》(北京规划志书之一)
7. 《北京中轴线》
8. 《百年天安门》
9. 北京历史地图集(3卷)
10. 《北京藏传佛教艺术》
11. 《北京口述历史》
12. 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2辑,共21册)
13. 北京古籍集成(80卷)
14. 《老舍的人文地图》
15. 《北京四合院志》
16. 《北京胡同志》
17. 《诗画北京》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共5批)
19. 《湿地北京》
20. 《城市记忆——
北京四合院普查成果与保护》(3卷)
21. 京剧经典品读丛书(4册)
22. 《去年天气旧亭台》
23. 《我们的老院》
24. 《长城志》
25. 《夜色长城》
26. 《家住长城边》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