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5-21插图 周航
“在端阳节,有钱的人便可以尝到汤山的嫩藕了。赶到迟一点鲜藕也下市,就是不十分有钱的,也可以尝到‘冰碗’了——一大碗冰,上面覆着张嫩荷叶,叶上托着鲜菱角,鲜核桃,鲜杏仁,鲜藕,与香瓜组成的香,鲜,清,冷的,酒菜儿。什刹海畔借着柳树支起的凉棚内,也可以爽适的吃半天茶,咂几块酸梅糕,或呷一碗八宝荷叶粥。”
看到老舍这样的文字,虽是隔了半个多世纪,仍然止不住动心。民国时期很多大文豪都热衷描绘北平美食,无论是八大楼的佳肴,还是街头的小吃,都有它们的迷人之处。大师“吃货文”描绘出一幅当年的北平美食地图,令人无限怀想。
老舍
最爱下小馆叫外卖
老舍的散文和小说中描写美食的地方非常多,印象最深的还是这段:“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文字中饱含着对“吃”的热爱与讲究。
在家人朋友的回忆中,老舍热情好客,尤爱交友,经常请客吃饭。在老舍日记里,“同饭”这个词出现过多次,据统计,仅1950年1月到3月,“同饭”就有42次之多,1月份就有16次。叶圣陶先生在日记中曾写老舍先生有爱“下小馆”的喜好:“老舍尝谓盛宴共餐,不如小酒店之有情趣……共谓数十年之老友得以小叙,弥可珍也。”
老舍还喜欢叫外卖,解放后,老舍常常把小饭馆的菜叫到家里来。据舒乙说,有一次,菊花盛开,他特意请了赵树理、欧阳予倩等好友来赏花。到吃饭的时候,只见一个老伙计提着两个大食盒走进院来。这种大食盒足有三尺直径,呈扁圆状,内分格。打开盖一看,里面分装着火腿、腊鸭、酱肉、熏鸡、小肚,都切成薄片,很是精致。在北京,这叫做“盒子菜”。大家吃得兴高采烈。
而汪曾祺则回忆,老舍家的芥末墩是他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芥末墩是老舍先生家的名菜,远近闻名,过年时要做一大盆。这种白菜吃到嘴里又脆、又甜、又酸、又辣,别提多爽了!因过年吃荤菜多,所以这种爽口的白菜最受欢迎。老舍在客人面前总是含着得意的微笑推荐:“您尝尝!”过年时老舍还要把没有成家的单身汉都请来共享,大年初二,无数的老朋友相约而来,点着名要芥末墩,老舍把手一挥,“味儿很冲!管够。”
鲁迅
吃遍全城百家餐馆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横眉冷对的文学斗士,大文豪鲁迅先生,是一枚大大的吃货,而且经常光顾的都是北京的八大堂、八大楼这些名菜馆,令人羡慕。
有人统计过,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可以从他的日记里发现他去过的有名的餐馆就有65家!这65家北京馆子包括:广和居、致美楼、便宜坊、集贤楼、览味斋、同和居、东兴楼、杏花村等等。这还是不完全的统计,鲁迅去过的餐馆应该超过一百家。作为文学家中最用功的吃货,鲁迅把吃饭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记中占了非常重要的篇幅。
在众多餐馆里,鲁迅去得最勤的是广和居。广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店址在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这里是北京文人雅士以及官员常常聚会的地方,在民国时期非常有名。其招牌菜之一的“潘鱼”,就是晚清翰林潘祖荫创造的,以前叫做潘氏清蒸鱼。还有一道“曾鱼”,是曾国藩创造的。当官的和文人都好这口,社会上,附庸风雅的,也喜欢往这儿来。
鲁迅喜欢广和居一道叫“三不粘”的菜,是用鸡蛋黄、淀粉、白糖、清水加工烹制而成。这道菜讲究烹制时动作快,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汤匙舀食时,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还有解酒的功用。
西城一家叫作和记小馆的餐厅是鲁迅经常去的地方,基本上相当于他的工作食堂了,与鲁迅工作的教育部就隔着一条马路。这里的东西可口,价钱便宜。鲁迅在1918年正月廿三的日记中提到:“微雪。午二弟来部,并邀陈师曾、齐寿山往和记饭。”实际上和记以卖牛羊肉出名,鲁迅最喜欢吃这里的清汤大块牛肉面。
鲁迅的吃货属性在他的日记中表露无疑,他不但爱下馆子,还爱吃甜食,奶油蛋糕、萨其马、柿饼、糖,都是他的心头好,这让鲁迅的斗士形象,平添了不少人间烟火气。
最难舍
北平的烧烤涮
老北京的烤肉和涮肉都是物美价廉的平民美食,也俘获了不少文豪的心,这其中就有著名作家张恨水,他的《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等小说畅销一时。张恨水最喜欢烤肉。他在文章中提到过老北京秋日的特色美食“松柴烤肉”。他对此道美味感触颇深:“尝过这异味的人,就会对北平悠然神往。”
“你夹起碟子里的肉,向酱油料酒里面一和弄,立刻送到铁甑的火焰上去烤烙,但别忘了放葱白,去掺和着,于是肉气味、葱气味、酱油酒气味、松烟气味,融合一处,铁烙罩上吱吱作响,筷子越翻弄越香。趣味还不止此,一个甑,同时可以围了六七个人吃。大家全是过路人,谁也不认识谁。可是各人在甑上占一块小地盘烤肉,偶然交上一句话:‘味儿不坏!’于是做个会心的微笑。吃饱了,在店堂里去喝碗小米稀饭,就着盐水疙瘩,或者要个天津萝卜啃,浓腻了之后再来个清淡,其味无穷。”张恨水陶醉于街头烤肉小馆这样浓浓的市井味道中,才能写出如此接地气儿的市民文学吧。
对季羡林来说,北平是个魂牵梦萦的地方,1946年9月2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九点五十分到北平,我在黑暗中,看到北平的城墙,不知为什么,忽然流下泪来。”豆浆、烧饼、涮羊肉是季羡林的最爱。9月24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到大陆银行,领出稿费,到市场去买了个热水壶,就到东来顺去吃饭,羊肉做得真好,心中大乐,真觉得北平是世界上最好的住家的地方了。”4天后,季羡林又请朋友去吃了涮羊肉。他在日记中写道:“六点我们到东安市场去,我请他们吃涮羊肉,已经十几年没有吃了,真可以说是天下绝美。”原来,季老也是最爱涮羊肉这一口。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吃货当属梁实秋,一部《雅舍谈吃》馋倒几代人。他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北京四季美食图景:开春吃春饼,随后黄花鱼上市,紧接着大头鱼也来了。恰巧这时候后院花椒树发芽,正好掐下来烹鱼。鱼季过后,青蛤当令。紫藤花开,吃藤罗饼,玫瑰花开,吃玫瑰饼;还有枣泥大花糕。到了夏季,紧接着是菱角、莲蓬、藕、豌豆糕、驴打滚、艾窝窝,一起出现。席上常见水晶肘,坊间唱卖烧羊肉,这时候嫩黄瓜,新蒜头应时而至。秋风一起,先闻到糖炒栗子的气味,然后就是炮烤涮羊肉,还有七尖八团的大螃蟹。过年前后,食物的丰盛就更不必细说了。
梁实秋最后总结道,北平的生活就是“一年四季的馋,周而复始的吃。”这简直是吃货的天堂吧!(京范儿)
(责任编辑:桑爱叶)